• 43阅读
  • 0回复

植根本土开掘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5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植根本土开掘生活
宗杰
美丽丰饶的云南边疆,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是一块文学艺术的富矿。身处云南的各民族作家植根本土,开掘生活,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学佳作。尤其令人高兴的是,近些年来,有些本来没有作家、甚至未有书面文学的少数民族,开始出现第一代作家,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家的行列。最近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高原文学丛书”,选印了部分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第一本书”。这里面有彝族作家吉霍旺甲的《山里的女人》,有佤族女作家董秀英的《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有白族作家张焰铎的《醒着的望夫云》,有哈尼族作家存文学的《兽之谷》,有回族作家马宝康的《红山羊》,回族女作家白山的《会唱歌的老屋》,哈尼族作家艾扎的《红河水从这里流过》,还有生长和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青年作家熊望平的《土黄天》、袁佑学的《山寨无传奇》、吉成的《三个太阳照着的峡谷》。这些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许多还不为人们所知。看了他们的作品,顿觉耳目一新,我们为这批文学新人跻身文坛而感到高兴。
俄国19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说过:每一个作家都应该有自己的园地、自己的土壤,写自己体验过、思考过、感觉过、爱过或恨过的东西,写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这套“红高原文学丛书”中十位作家作品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植根于自己的园地,有自己的生活土壤,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他们写自己本民族、本地区悠远的传说和神奇的习俗,写他们生活地域的历史变迁,写时代的大潮对民族生活和民族习俗的碰撞,写民主解放、改革开放给他们的乡镇村寨带来的变化和勃勃生机,写他们所熟悉的各种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写他们的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当代意识的渗透……总之,写他们体验过、思考过、爱过或恨过的东西,写他们生活中所体察深刻的东西。因此,这些作品有的虽在技巧上难免平实稚嫩,但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族韵味。特别是那些贴近时代生活,讴歌时代精神,赞颂人民群众创造英雄业绩的作品,读来觉得新鲜,备感亲切。
我不敢说,这些作品篇篇均系佳构,更不敢说每一个作者都能成为大作家。但应该说,他们创作的起点并不低,有些作品放在当代文学的总天平上,也是可以增加一些分量的。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有较深厚的生活底子,熟悉本民族、本地区的生活,熟悉那里的人物性格,熟悉他们的语言。这些作者中大部分创作上显得有底气,有潜力。有些作者较善于吸收我国文学中的优良传统;有的作者还打开眼界,注意吸收外国文学创作中的有益经验,创作了一些有一定分量的长篇。因此,这些青年作家只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在具有深厚文学底蕴的现实生活中吸收鲜活的养料,并注意开拓自己的视野,不断提高开掘生活的能力和技巧,他们是大有希望的。相信会有更多更深刻地反映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生活的作品在他们的笔底诞生。这套“红高原文学丛书”的出版,对于扶植少数民族作家的成长,推动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应当感谢这套丛书的作者、组织者、出版者。因为他们对新时期文学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办了一件好事、实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