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黄金道”,大有潜能——京津塘高速公路采访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6
第2版(经济)
专栏:

“黄金道”,大有潜能
——京津塘高速公路采访记
本报记者 刘厘华 白剑峰
1992年1月15日,“中国第一路”——京津塘高速公路满一周岁。
汽车奔驰在这条充满现代气息的大道上,京津之间的距离似乎倏地一下子被拉近了。一位参与修建高速公路的工程师介绍说:“时速120公里,从北京到天津仅用40分钟就够了。”在天津和北京的长途汽车站里,不少人专找走高速公路的客车坐,图的就是个“快”字。一位“老北京”说:“现在北京人可以随时逛天津劝业场,游览渤海湾了,早晨去,中午返,连回家吃饭都不误。”确实,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开通使这一地区的公路运输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京津外贸出口货物因道路不畅而误期的事已成为历史。试通车一年,车流量达150万辆次,节油225万升,节时300万小时,交通事故率降低了68%。难怪有人说,高速就是效益,这是一条“黄金道”啊!
然而,毕竟投入运行时间不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效益目前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按照设计,日通车量可达5万辆次,而现在只有6000辆;预计每年收回投资1.5亿元,可事实上去年只收了1500万元。“黄金大道”没有获得“黄金效益”,根源何在?常走高速公路的司机们认为:管理经验不足,服务体系欠完善,这些都影响着“黄金道”潜能的发挥。
镜头1:去年12月,京津一场大雪,给高速公路带来了异常紧张的气氛。由于没有配套的除雪设备,高速公路管理处人员只好“倾城”出动,人工扫雪。为了保证安全,交通警察不得不限速,警车以60公里的时速在前面开路,运输车辆跟随行驶。就这样一趟趟地往返,整整折腾了一天一夜。次日凌晨,开道警车刚刚离去,悄然降临的大雾便带来了几起恶性事故。于是,有关部门下令封路。此后,每逢雾雪天,高速公路便被封闭。据北京市公路局高速公路管理处估算,去年12月的三次封路便直接损失16万元。当然,安全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哪来经济效益?但是,如果不讲经济效益,修高速公路的意义又何在呢?既讲安全,又讲效益,这里有一个要完善管理的问题。
镜头2:去年初夏,高速公路的进京收费口一带排了足足有1公里长的车队,原来这里外地进京司机在排队办“进京证”。为了缓解北京的交通压力,有关部门规定:凡进京车辆必须手续齐全,并办理“京检证”。然而,仅出示各类证件,一位司机最多时要耽搁10多分钟。结果,那些急着送客人赶飞机的司机只好在后面跳脚:“走高速公路,就是为了快。这下反倒耽误了时间。”一位坐旅游车的客人说:“这么多车为什么只开一个窗口?手续难道不能简化些?管理人员也该为我们想想啊!”办理“京检证”是必要的,但要让高速公路发挥效益,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也是当务之急。
镜头3:某晚9时,一辆跑运输的个体卡车中途“抛锚”,然而却四下里找不到管理人员,又无电话可打,只好托一辆过路车带个口信,等了一夜,次日早晨8时排障车才姗姗赶到。
有人抱怨我们的高速公路没有及时配备先进的监控设备,也有人说这是管理问题。问题的确存在,影响着高速公路的声誉。
镜头4:春节前夕,记者看到高速公路上不时有车被拦截。有的是检查易燃易爆品,有的则是纠正违章,目的是保证行车安全。但有时也事与愿违,一位缺乏经验的司机,见到民警示意停车的手势,一个急刹车,后面的车猝不及防便与前车相撞。据说,类似的事故已非一起。按常规,高速公路上绝对禁止拦车。不规范的管理方式使我们吃了苦头。纠正违章是必要的,但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也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记者曾欣喜地迎接京津塘高速公路的诞生,更盼望它能发挥更好的效益。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呼唤着现代化的管理和科学、高效的服务。在探索的过程中,也许要付出一些代价,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如愿以偿的。这正如告别了牛车古道必须学会驾驶方向盘一样,尽管会有些阵痛。
真正的“中国第一路”,人们期待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