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一副对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3-06
第3版()
专栏:

一副对联
沈石
一副对联,冠冕堂皇地张贴在广西省油脂公司龙胜县瓢里收购组的大门上。
上联是:及时掌握牌价,入情入理;
下联是:大力收购土产,不慌不忙。
油脂公司在瓢里设立收购小组,及时地收购当地僮、侗各族农民的桐油和茶油,以免他们遭受商贩过重的中间剥削,这本来是件好事情。
但是,收购组买农民的油时,每担总要抽出一碗去化验酸度,如果酸度不合标准就拒绝收买。该县四梅乡的农民梁庆胜挑五十斤茶油来卖,经化验后,说酸度到了十二度,他的油便卖不出去。在同一天,他的弟弟出售同样的油,酸度却只有七度。三界村的梁福材,要卖出六十斤茶油,收购组的人说:“酸度到了七十度,不能买。”后来梁福材将这六十斤油,托别人去卖。同样的油,只换了一个挑油的人,酸度却变成五度了。许多农民挑几十斤油,走几十里路,仅仅因为这样的“酸度”,经常徒劳往返。他们说:挑油到瓢里,卖不脱,伙食又花了,挑回去,吃又吃不完,拿去洗澡,又洗不得,只有倒在河里去喂鱼。瓢里收购组就是这样“入情入理”地收购农民的油的。
太阳升得好高了,收购组的大门还没打开,组里的人经常到附近的理发馆去下象棋,玩扑克,却让挑油来卖的人在门外久等。农民们说:过去贸易公司连干其他的买卖,一天收八千斤油。油脂收购组专门收油,一天收不到五千斤。收购组的人员办起事来就是这样“不慌不忙”的。
正当这些老爷们陶醉在他们的“不慌不忙”和
“入情入理”的时候,当地的农民看到了那副对联,一传十、十传百地把它改为:
一担油,抽十两,入情入理。
十点钟,才开门,不慌不忙。
这样的情形,并不限于广西省油脂公司的瓢里收购小组。在农村、在工厂、在机关中,只要深入地进行检查,不会没有类似这样“不慌不忙”的人,也不会没有类似这样“入情入理”的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