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阅读
  • 0回复

“辣椒王”,“辣椒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7
第2版(经济)
专栏:希望之路

“辣椒王”,“辣椒梦”
新华社记者华桂勤 新华社通讯员 周忠华
小辣椒,餐桌上的一碟小菜,农产品中一种不起眼的小商品。然而在江西井冈山老区的永丰县,它却迅速崛起为仅次于水稻的大产业,并在大江南北十余个省市闯出一个大市场。
曾继华,一位普通老农。谁料到古稀之年却因采用新技术种植早辣椒而出了名,而且在当地产生的“辣椒效应”这样大,给人的启示这么多。

曾继华是永丰县坑田乡上雨坑村的老菜农,年近花甲时遇上农村改革好时光,他的“摸索蔬菜高产新技术,造福于乡邻”的抱负才得以施展。1983年,他从南京一蔬菜科技中心引进早辣椒大棚栽培新技术及良种,依靠县政府的500元资助费试种1.5亩,产青椒5100公斤,比常规品种早两个月上市出售,获纯利4400元。第二年,他帮助本村41户农民种植45亩,结果亩产青椒2250公斤,亩创纯利2000元。
一石激起千重浪。到1990年,全县早辣椒扩散到13个乡镇106个行政村的5000多农户,种植面积达5000亩,产量达1000万公斤,产值突破1000万元,占当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7%。去年全县种植面积又增加到8000亩,产量1600多万公斤,产值超出1600万元。产品不仅占领省内广大市场,还远销皖、湘、鄂、浙、苏、川、冀、豫等省大中城市。小辣椒已成为这个县农田产出中仅次于水稻的支柱产业。
曾继华依靠新技术种辣椒致富出了名,上门求教的人络绎不绝。他便空出一间房并添置5个铺,拿出半分地作示范,从播种移栽到管理采摘,手把手地教;对来信取经者,他戴上老花镜一一回信答复;对邀请去作技术指导的,他放下手中活就走;对求助的困难农户,他既传技术又赠送良种,这几年他的“弟子”已遍及赣、湘、浙、川等省,为此花费的钱就达3万多元。

“辣椒效应”除了开拓老区人的视野和促进旧观念的更新外,让人高兴的还有:
效应之一:为老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永丰辣椒上市早,价格就高,效益自然好。一般亩产可达2000公斤,平均亩产值2000元,亩均纯利在1200元以上。收完辣椒后还可种一茬晚稻,亩产在500公斤以上。曾继华所在的上雨坑村53户农民有365亩耕地,户均年收入一万多元。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有95%的农户已盖起“小洋楼”,家家有了电视机,全县种早辣椒的5000多农户,户户仅此收入超千元,其中200多专业户收入超万元。
效应之二:对老区推广和应用农科新技术有大的促进。种早辣椒是项科技新技术,农民在实践中从育苗移栽到田间管理,都要严格地按照新的技术要求来操作,才能获得高产出和高效益,这就使农民真正懂得“种田有学问,科技能致富”的道理,采用农科新技术新品种的自觉性显著提高。农民通过引种早辣椒尝到甜头,目前引种早黄瓜、早茄子、早西红柿的越来越多。全县今春采用地膜和板田育秧新技术的早稻面积已达72.3%,防止了因久雨低温而造成的烂秧。

永丰小辣椒,仅几年就崛起为一支柱大产业,能在小半个中国闯出一个大市场,经济界人士认为,其启示也是深刻的。
启示一:发展农村经济要注重扶持一批“能人”,老区更应如此。曾继华当初从外地引进早辣椒新品种及新技术后,因缺钱买薄膜建温棚而搁浅,他大胆闯进县长杨正宗的办公室请求支持。现已任县委书记的杨正宗回忆说,当我弄清他的想法后,觉得虽无把握却值得一试,便当即让有关部门挤出500元给予资助,没想到他不仅获得成功,而且带动全县形成一大产业,这件事给我的教育和启发是深刻的。
启示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并非“无所作为”,关键是要瞄准市场。现在不少县乡干部一谈起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总感到束手无策,其原因是没有面向市场。
启示三:搞活农产品流通和解决“卖难”问题,还需政府和各部门提供产销服务。县政府专门成立产销领导小组和协调办公室,建立批发市场;以供销社为主形成一个多渠道经销体系,并订有促销奖励措施。这样,辣椒专业批发市场就应运而生,并在大江南北闯出大市场。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