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大有希望的一代——首届青年学术年会学术交流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7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有希望的一代
——首届青年学术年会学术交流侧记
本报记者 贾西平
春天的北大校园,叶绿花艳,一派迷人景象。4月26日上午,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理科分会场分组学术交流会,正在这里举行。
电教中心一间会议室,一片寂静。来自南京大学的女博士生周建华正在作《卫星力学模型分析与定轨方法比较与改进》的学术报告。她说,目前使用的卫星轨道力学模型存在一定误差,影响定轨精度。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补偿方法,能使定轨精度明显提高……报告完毕,几位代表就卫星发射精度、测量精度、定轨精度等问题提问,周建华一一作答。
主持人王鲁豫,今年32岁,博士,新疆大学副教授。在他的主持下,代表们一个接一个地登上讲台。讨论热烈、民主、活泼,使人感到,在科学的殿堂上,只有真理至高无上。
接着报告的是李庚新,他是生物物理专业硕士,他的论文是《高等植物活体色素分子偏振光谱的磁场效应》。
“你是怎么想起研究作物的磁场效应的?”有位代表问道。
李庚新说,植物有光合作用,在磁场作用下种子的发芽率可以提高。但这些效应的机理是什么?如何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我的研究就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还表示,由于生物科学涉及面广,有些交叉科学自己尚不熟悉,希望今后与大家在研究中互相协作。
复旦大学讲师丁光宏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人类、动物类的心脏尽管大小差别甚大,但形状,或者说压力曲线却十分相似,这是为什么?丁光宏认为,心脏的特殊形体是生物进化的杰作。他在导师柳兆荣教授的指导下,用动力学原理对心脏进行数学描述,得出的理论曲线与动物实验曲线吻合良好。结论是:健康的心脏一定是以最小功原理工作的。这一理论有可能开辟心脏疾病诊治的新途径。
一转眼,已有8位代表作了学术交流。时针已过11点,主持人请列席会议的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著名天体力学家刘林教授给青年们讲话。刘教授说,今天听了大家的报告,感到大家思维敏捷,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有意义,说明我们的青年大有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