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日本人的“第一”意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7
第7版(国际)
专栏:他山之石

日本人的“第一”意识
阎海防
1986年,日本海外纯资产超过1290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债权国。为此,日本报纸、杂志连篇累牍地宣传“世界第一债权国”的意义。电视台还聘请专家、学者讲解“第一债权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日本著名评论家日下公人列举一系列数字来说明日本的成果:在传统产业方面,日本的钢产量早已名列世界前茅;在现代产业方面,日本的汽车产量居世界第一,主要家电产品如电视机、录像机、照相机等均位居世界首位;在高科技领域方面,日本也开始向美国挑战。
日本一些学者认为,追求“第一”是日本民族的强烈意识。日本的企业家一直瞄准世界第一而发奋图强。据说本田宗一郎在初创本田公司时,就立志让本田牌摩托车占领世界。为争夺第一,他把该企业的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的统计表挂在大门口,让上下班的职工一目了然地知道本田和世界第一的距离。像本田宗一郎这样立志要使产品争夺世界第一的企业家,在日本并非少数。
“第一”并非只是大企业的目标,日本中小企业亦有争夺第一的天地。我曾访问过一家山区的小企业,职工不足50人,厂房设备看上去并不先进,类似我国的乡镇企业。厂长介绍说,这家企业原来生产方便面,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一度濒临倒闭。后来他们发现,方便面中的虾仁、紫菜、鸡蛋等干燥保鲜技术十分关键,而大企业往往委托零散的中小企业生产。于是,他们通过科研开发,终于研究出独一无二的保鲜技术,从而使该厂生产的干燥虾仁和鸡蛋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54%,名列日本第一。那位厂长感慨地说:“即使是弱小企业,只要在某一个方面创出第一,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日本像这样创出“金牌”的中小企业为数不少。有的是“鞋带大王”、“拉链大王”,有的是“鱼糕之国”,有的获“别针冠军”的美称……而且他们还在不断寻找新的机会,发现市场的空隙,再创造下一个“第一”。
在和普通日本人的接触中,也能感到他们争夺第一的欲望与劲头。即使拿不到世界第一,也要在日本国内,或市内、县内等某个层次上夺得第一。千叶县的一位农民曾送给我一捆他自己栽种的大葱。葱叶碧绿,葱白肥厚,又长又粗。这是他花了几乎一辈子的心血培育出的品种,已连续5年获日本关东地区评比一等奖。为此,东京的一家公司以高出市价3倍的价钱包销他的产品。县农科所还聘请他为客座研究员。
50年代末期,东京准备建造一座电视发射塔,究竟建多高,人们议论纷纷,许多人要求建成世界第一高的铁塔。这在当时技术上并非易事。然而,在追求“第一”的心理驱使下,一座东京塔拔地而起,比当时世界最高的法国埃菲尔铁塔高出13米。此举使许多日本人兴奋不已,新闻媒介不免又渲染一番。尔后,尽管这一纪录被别国打破了,但创造“世界之最”的风潮却盛行开来。日本人又陆续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体育馆、远东最大的水族馆、世界最快的列车、亚洲最大的游乐场、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世界最长的跨海峡大桥以及世界最大的充气式体育馆。
我国古人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日本人的“第一”意识,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