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0
第5版(理论)
专栏: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高光
一、从生产力中“包括科学”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经历了一场伟大的技术革命。这场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实现了从手工工业到机器工业的转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封建地主阶级复辟的社会经济基础。恩格斯在谈到英国技术革命的意义时,指出:“蒸汽和新的工作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飚时期。”
机器大工业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在19世纪,自然科学的各个主要部门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电机的产生和电力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从欧洲技术革命的大潮中看到了自然科学的强大力量。1850年3月,马克思指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过了6年,马克思又指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1883年3月18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马克思考察了生产力的内容,多次提出生产力中“包括科学”,并且指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马克思通过分析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与科学的关系,最早明确地揭示了自然科学具有生产力的属性,指出自然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这里指的是,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一种知识的成果属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当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20世纪是科学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转折时期。物理学的三大发现揭开了原子世界微观领域的奥秘,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导致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子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主,包括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新的技术革命。这次新技术革命,是对人脑的“解放”,它将带来产业结构、劳动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的重大变革。邓小平同志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反复强调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的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和新概括,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目前理论界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我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系统中的智能要素,它渗透到生产力其他要素之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第一位的是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它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古往今来,生产力最简单最基本的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自近代实验科学产生以来,科学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并且进入了生产过程,“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
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同其它要素形成函数和倍数甚至指数关系。函数关系是指科学技术是其他要素的函数,生产力系统中的要素,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其他要素的发展。从劳动者的素质来看,劳动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体力型”劳动者,转化为“文化型”劳动者,再转化为“科技型”劳动者;从生产工具的变革来看,生产工具伴随着科学的进步,由手工工具到普通机器,再到智能机;从人类利用劳动对象来看,由利用天然材料到经过劳动过滤的材料,再到人工合成材料;从生产过程的管理来看,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再过渡到“现代化管理”。
所谓倍数、指数关系,是指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成倍数地或按几何级数跳跃式地发展。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高科技对生产力其他要素所起的作用,不只是用乘法按倍数增长,而是按几何级数指数增长。因此,当前发展高科技,已成为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主要标志。
(二)现代科学日益成为生产的先导
19世纪以前,科学、技术和生产关系,表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循环过程。这一公式表明,自然科学主要来自生产,人们通过生产实践观察自然界取得感性材料,或者将生产实践积累的技术经验,上升为科学。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近代,科学实验从生产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实践的方式,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许多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直接从实验室中产生出来,然后应用于生产过程。因此就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新的循环过程。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日益成为生产的先导。两个公式形成一个连续性的整体,即“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生产”。生产是基础,科学是先导,生产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要求我们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机构和科研管理体制。
(三)科技进步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首先,自然科学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例如,蒸汽机用了100年时间,电动机用了75年时间,电子管用了31年时间,晶体管用了5年时间。
其次,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愈来愈高。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资本、劳动力和科技之间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外学者根据国际通用的道格拉斯函数计算结果,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本世纪初,科学技术因素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中仅占5—20%,而在本世纪末已达到60—80%。由此可见,当今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关系
列宁指出:“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是当前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有些同志对这个问题困惑不解。
“两个第一”是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在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是主体性要素,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物的要素。物的要素只有被人所掌握并进入生产过程,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没有作为活劳动的劳动者,生产资料只不过是一堆死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首要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学技术作为智能性要素具有强大的渗透和凝聚力量。科学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通过技术和教育渗透和凝聚到生产力其它要素中去,使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智能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劳动者和科学技术“两个第一”,既然属于不同层次,当然也就不是两个“并列第一”。历史唯物主义一贯坚持人的因素第一,因为劳动者始终是生产的主体。生产工具是由人制造和控制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通过劳动者(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来实现的。毛泽东同志在讲到人和武器的关系时,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然而,人要起决定作用又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武装,只有组织起来的人民并为现代科学技术所武装,才能起决定作用。
劳动者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内在地统一于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者作为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相比,人是“首要的生产力”,而在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两个因素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劳动者的体力因素的作用日益下降,而智力因素的作用则上升为第一位。人的体力是有限的,而智力的发展是无限的。劳动者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不断实现自身的智能化,并把智能对象化,物化到生产力其他要素中去,形成“人——物——人”的不断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这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客观规律——生产力发展不断智能化的规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