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0
第5版(理论)
专栏:

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崔乃夫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综合发展的产物。从城乡分离到“城市与乡村的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各国或迟或早都将实现城市化。
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化是与工业化紧密相连的,工业化——城市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正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之后。
而且,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市场贸易、商品流通量相应地加大,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效率的管理要求也随之出现,第三产业便应运而生,并日渐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新动力。据统计,从1900年到1988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13.6%上升到41%。目前城市化趋势还在加快,预计到本世纪末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将超过50%。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化道路的“走法”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因此,如何选择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还很低(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城市人口占26.23%),实现城市化进程还有很长一个时期。从国情出发,我国的城市化要在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发展。城市化的速度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特别要与工农业协调。具体要求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交通方便、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这既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总结,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然,控制大城市规模并不是限制大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城市的最佳效益。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有计划地控制大城市市区人口增长速度和用地规模,重点控制大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率;二是引导大城市走内涵型发展的道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效益,增强扩大辐射能力,充分发挥大城市的中心作用。
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就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包括合理速度、合理结构及合理布局等。要做到合理发展,就要掌握恰当的速度。城市发展速度绝不能超越工农业承受能力。
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特色。但小城市建设必须搞好规划布局,不能过分分散,而应形成一定的规模。否则,既浪费土地,又会降低城镇设施效益,也不利于城镇自身发展。要使小城镇建设散而不乱、小而不残。
整县改市的设市模式
为促进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今后还将要新设一些建制市。新的设市模式应以整县改市为主,摒弃切块建市形式。整县改市,消除了新设市与原有县之间的矛盾,并使新设市有一块很大的腹地,便于今后的长期发展,为形成城镇群创造了条件。
传统的切块设市模式一般不再采用。理由有三条:一是无法解决市与县的矛盾,首先是驻地的矛盾,县政府和市政府同驻一地,矛盾突出。二是腹地较小,没有基地,没有发展余地。三是大量增加县(市)级管理单位,给省、自治区增加工作增加任务,给国家财政增加负担。
把一个县一分为几的设市形式也不宜采取。中国的县是比较稳定的行政区划单位,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和调整,逐渐形成现在这样的设县格局。全国解放后,虽有过小的调整,但大的格局没有变。如果把县一分为几设市,那么不要多长时间,中国就会多出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县级单位,既不利于国家管理,更不利于社会稳定。
所以,在设市问题上要想得深一些、远一些,要有战略观念和超前意识,不仅要想到今天,也要想到明天,要考虑中小城市的长远发展,考虑几十年、上百年,考虑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行政区划的稳定。
城市规模结构与地理布局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城市规模结构和地理布局发展不平衡,总的特征是大城市人口比重偏大,中小城市发展不足;东部地区城市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西部地区城市密度稀,城市化水平低。为使城市规模结构和地域布局更趋于合理,在今后的城市化进程中,应有计划地予以调整。
首先,中小城市发展速度应快于大城市。“七五”期间市镇非农业人口年增长率约5.2%,其中大城市约4.1%,中等城市约6.1%,小城镇约5.5%。这个速度,总体上与工农业发展基本协调,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化进程总体上仍可保持这个速度。但大、中、小之间可考虑略作调整,可设想:大城市4%,中等城市6%,小城镇8%,也就是按1∶1.5∶2的比例发展。这样,到本世纪末我国城市人口结构将变为:大城市33%,中等城市17%,小城镇50%,中小城市人口比重约上升5个百分点。
其次,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应适当加快。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既要考虑区域城市化的现状,又要照顾全国城市化的合理布局。从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状况出发,对西部地区城市建设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西部城市建设,要注意建设一批骨架城市,为下个世纪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和起飞奠定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