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公益劳动在清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7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公益劳动在清华
本报记者 魏玉凤
热心公益活动,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在我们社会主义学校里,让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一种好形式。清华大学后勤“服务育人”,把公益劳动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同学们经过亲身实践,体验到劳动的喜悦,懂得了劳动果实得来的不易,加深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清华大学通过公益劳动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鉴。
 ——编者
清华大学充分发挥后勤部门的教育作用,从1986年开始,将公益劳动定为一门必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目前,已有近万名大学生参加了公益劳动,使学生受到了锻炼,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大学生们增强了劳动观念,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他们在总结中写道:“汗水与劳累,使我领略到体力劳动是根本”。“对劳动之艰辛,创业之艰难,真正有了一些体会”,“当我躺下去不想再干时,只要想到千千万万工人、农民正是这样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我就没有什么理由后退了”,“当我面对亲手编织的篱笆,当我们看到废墟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草坪,我感到了一阵喜悦。那种劳动的幸福感是过去没有体验过的”。
通过公益劳动,大学生们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懂得了珍惜他人劳动成果。一位同学说,“通过劳动,使我懂得了劳动果实的可贵,当我看到有人抄近路踩过我们亲手培育的草坪时,我心疼了。此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劳动者对自己劳动果实的神圣感情”。
公益劳动也加深了同学们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他们说:“劳动使我认识了自我”,“我们常常抱怨不为人所理解,但又何尝理解别人”。“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走在风景如画的校园,这一切都是那样自然,从不去想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心安理得去索取”。“过去我对扫垃圾、挖土方、身穿工作服的人毫不在意,而今我对他们增加了一份敬意,作为一个大学生,就应该把自己深深扎根于劳动人民的土壤之中”。在劳动结束后,许多师傅被学生班级聘为“名誉班主任”,彼此之间保持联系。
清华大学后勤“服务育人”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
学校各级领导重视,后勤部门与教务处协同配合。他们成立了有总务长、后勤党委书记、修缮处长、团委书记组成的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公益劳动课教学小组,负责制定教学大纲和每个学期的劳动计划。由修缮处负责组织实施公益劳动课的教学工作。每年约组织1500—2000名学生分期分批参加为期一周的劳动课。
选择素质好的带班师傅,建立了一支骨干队伍。后勤系统每年挑选50—60名有一定文化程度又有实践经验,有组织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工人、干部做带班教师。带班教师要由教务处和后勤正式发聘书,上岗前先进行培训,要求他们在公益劳动中,为人师表,严于律己。
精心安排劳动内容,组织好劳动教学。他们选择一些有社会经济效益,也有纪念意义的任务,并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强度的项目。如选择校园和学生区的净化、绿化,修理学生宿舍门窗,粉刷宿舍,建晒衣场,组装暖气片,书架喷漆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改善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
建立严格的制度,把管理与教育结合起来。学校规定公益劳动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因事、因病缺勤者要补课,成绩不合格者要重修,没有取得公益劳动学分者,不准毕业。还制定了劳动考勤制度,劳动结束后,由带班教师和班主任根据每个学生的出勤、纪律、态度、成果、个人总结进行评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