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教育为本,科教兴滇”——访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7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教育为本,科教兴滇”
——访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
陆裕民
在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代表们盛赞云南省委、省政府真抓实干民族教育。为此,笔者采访了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同志。普朝柱同志告诉笔者,他们下大功夫抓教育,有个认识过程。云南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有色金属王国”、“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之称。自然资源十分富饶,经济生活却十分贫困。形成这一反差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少数民族的文化技术素质低,有资源不会开发,或者不能作有效的开发。办了企业也不善于经营管理,优势发挥不出来。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各级党政领导历来都非常重视,探索实践了几十年,走过不少曲折的道路。以阶级斗争为纲,派工作队,撤换干部搞过;单纯恩赐救济,给钱、给物搞过;扶持生产,调种调肥,栽一棵经济林给几元补助也搞过。什么办法都试过,但山河依旧,穷还是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我和省委、省政府、省人大、政协的领导同志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些县、乡基层创造出狠抓教育,科教兴农的成功经验。如世居西双版纳的基诺族,他们把民族振兴的希望寄托于教育,重视教育,重视知识,再穷的人家也供子女读书,群众积极集资把学校办好。这十多年培养出41个大专生,1700多个初高中毕业生。在科研部门的帮助下,用先进技术种水稻亩产500多公斤,利用热区土地和气候优势,开发了5万多亩橡胶、茶叶、砂仁等经济作物,人均纯收入800元,超过其他民族,从根本上摆脱了贫困。类似基诺族的经验还很多。基层群众创造的经验,使我们悟出一个真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只有从教育抓起,提高全体少数民族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舍此别无捷径。
谈到如何抓的经验,普书记说,首先是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真抓实干。我们省、地(州)、市、县各级都由党政领导组成智力开发领导小组,乡、镇由党委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亲自调查研究,制定规划,落实措施,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共同兴教促教。再是狠抓基础教育,从1983年起,在全省办了3000多所寄宿制、半寄宿制高小和40多所寄宿制民族中学,在35所条件好的中学开办民族班。同时在各县兴办教师进修学校,提高师资水平和办学质量。三是狠抓教育结构改革,变单纯的升学体制为素质教育体制。云南全省高小毕业后约有40%的学生不能继续升初中,6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高中,80%的高中生不能升大专。三项分流回农村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95%。我们针对不同情况,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全省各县都兴办了1—3所职业技术中学或农职技校,吸收高中毕业回农村的学生进行培训;对初中毕业不能升学的,全省办了1000多个职业技术培训班,吸收他们进校一年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小学毕业不能升学的,全省办了不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专门招收他们进行培训。社会各行业也积极配合兴办职业技术教育。我省这几年除去个人和集体集资外,单是全省各级财政累计增加教育投入达40多亿元。1980年我省教育经费的开支为2.85亿元,1991年增至16.56亿元,10年增长了4.8倍。随着经济的发展还要逐年增加,使云南的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得更快一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