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7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常印佛
地学部学部委员。矿床地质学家。1931年7月生。江苏泰兴人。1952年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现任安徽省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他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断裂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深入研究,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理论,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
他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建议和分类,指导了找寻矽卡岩型铜矿的实践。此项成果与其它有关成果一起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将安徽沿江地区的勘查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了第二轮普查的建议,现已立项研究,并获一批成果。
熊大闰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天体物理学家。1938年9月生。江西南昌人。1962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在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中,他摒弃了传统的混合长的对流理论,发展了一种非定常的恒星对流的统计理论和一种非局部对流的统计理论,并成功地将它们用于变星脉动和大质量恒星演化的理论计算,解释了变星脉动不稳定区红端边界,克服了传统理论在计算大质量恒星演化计算中著名的所谓半对流区的理论困难。较之传统理论,新理论的结果与观测符合得更好,他的工作引起国际上广泛的兴趣,得到了较高的评价,被称为“熊氏理论”。他曾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徐冠华
地学部学部委员。林业遥感专家。1941年12月生。上海市人。1963年北京林学院林业系毕业。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从事遥感科学研究。他在卫星数字图像处理研究方面,发展了边界决策、训练样地分析、图像分类、图斑综合、生物量估测等的理论和技术,研制成功我国最早的遥感卫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他发展了遥感综合调查和系列制图的理论和方法,领导编制了第一部再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系列制图技术规程,在分类系统、制图比例尺等方面具有创造性;“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课题在空间遥感应用规模、技术难度等方面均属空前。
闻邦椿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机械动力学与工程机械专家。1930年9月生。浙江温岭人。1955年东北工学院机电系毕业,1957年该校研究生毕业。现任该校教授。国际转子动力学委员会委员。他系统地和创造性地发展了新学科“振动利用工程学”,研究了机械动力学、机械故障振动诊断、机械系统非线性理论与应用、工程机械理论等问题。在国内外发表了120篇论文和6部著作,推动了这一学科的发展。他在国际上首先研制成功的惯性共振概率筛和偏转式大型冷矿振动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获国际奖两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专利6项。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