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康克清临终时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7
第4版(要闻)
专栏:

康克清临终时刻
新华社记者 胡晓梦 邹爱国
弥留之际,康克清对围在身边的子孙们断断续续地说:
“这次,我可能拖不过去了……你们要好好地、太平地过日子……不要贪污,不要犯错误……”
这时,泪水盈满了她的眼眶。
2月28日,81岁的康克清住进了医院,病因是感冒、发烧。可是,她坚持不住院,因为她心里惦记着许多工作:
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庆祝活动;
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
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
在医生的劝说下,她终于答应只住两天就出院,然而病魔无情,没料到这一住就再没能回来。
她躺在病床上,尽管进食很困难,还坚持让秘书给她读文件、念材料。
她心里装满了对工作的挂念,对他人的关怀,唯独忘了自己是个危重病人。
在入院后的半个多月里,她每天都盼望秘书给她带来新的文件和材料。秘书一进病房,她就问:“你给我带来什么东西?”秘书知道康克清要的就是文件和材料。
下午2时半至5时念文件,几乎成了她每天固定的日程。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考察时的讲话,她先后听了三遍。她说:“这个讲话好,改革开放好!”
各地学习邓小平讲话的情况反映,她逐一听取,还特别问起广东、福建等沿海开放地区的学习情况。
全国政协常委会向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的报告草稿,她听了多次,每次都长达40分钟。
听了邹家华副总理在政协常委会上所作的关于长江三峡工程的论证报告,康克清说:“三峡工程巨大,要多听取不同意见。”
3月初,一些领导同志去看她,她还特别提起即将召开的政协常委会和大会。大家劝她静心养病,可她怎么也静不下心来。
政协大会开幕的前两天,她病情略有好转,为了能参加会议,就坚持让人搀扶着下了床,从病房到过道走了20多米……
康克清病重住院的消息传开后,许多人想来看她,她对秘书说:“我是个闲人,不要耽误别人的时间。”可她心里却总是装着别人。
出席人大、政协会议的女代表、女委员到全国妇联座谈,她请秘书去“听听情况”;
王任重副主席患病住院,她一再问起王任重的病情和治疗情况;王任重逝世后,大家瞒着她,她得知后,立即请秘书给王任重同志夫人肖惠纳打电话,要肖惠纳多保重,并说:“我一直生病,不知道任重同志去世,很抱歉。”
去年,康克清到广州住了四个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大夫张碧梧一直陪着她。后来,康克清送给她一床被套。这次住院,康克清得知张大夫有两个儿子,又特意请人买来一床被套带到广州,并捎话:“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有两个儿子,现在补上一床,请收下。”
康克清对身边的同志说:“张大夫是个好人,该做的工作她都做了,不该她做的她也去做了,现在就需要这样的人。”
对于孩子,康克清有着特殊的感情。日本一个团体给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送来一批钢琴,康克清当即要秘书给日中友协负责人写信表示感谢,并说:“信的语气要写得亲切,他是我们的老朋友,希望中日两国加强联系和交流,为了孩子,为了未来。”
4月初,清明节快到了,病榻上的康克清更加思念她的亲密战友和伴侣朱德同志。从1976年朱德同志病逝至今,每个清明节,她都带领儿孙到八宝山去祭扫,即使在外地,她也要赶回来。这次她实在去不了了,儿孙们带着她的嘱托和对朱老总的一片深情来到了八宝山。朱老总逝世16年来,她未能亲自去扫墓,这是第一次,也成了最后一次。
4月8日,康克清病情加重,医生给她插了胃管,并下了病危通知。
4月10日中午,康克清突然呼吸困难,双唇颤动,血压下降,医生立即进行抢救。她的一个孙子贴着她的耳朵问:
“奶奶,我们是不是把您的骨灰和爷爷的放在一起?”
她点了点头。
“其它的事由组织来安排,是吗?”
她又点了点头。
1992年4月22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儿童工作的开拓者康克清永远离开了人世。
临终前,康克清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什么都不要!”
这正如她的一生——坚定、质朴,而又善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