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人自家乡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7
第8版(副刊)
专栏:建设之歌散文特写征文

人自家乡来
孙友田
在寒风扑打着石城的一个清早,一阵敲门声把全家人惊醒。我披衣下床,大声问道:“是不是友玉?”开门一看,果然是他。
他是个精力充沛的人,坐了一夜汽车,仍无倦意。他从故乡来,为我们带来了乡土之情,这无疑是冬天里的一把火。
他说,元旦之前就打算来的,刚要动身,县里通知他参加宿县地区科技兴农表彰会。会议结束就搭乘往南京送货的便车来了。他放下手中的篮子,篮子里是用塑料袋装着的炸乳鸽、熟牛筋和烧狗肉……
妻子一边忙早点,一边说:“友玉,以后来不要带这些荤腥,捎几个南沙河的红富士苹果尝尝就行了。”儿子也插嘴道:“四叔,听说咱那地里长出了甘蔗,你怎不扛两棵来?”妻子和儿子的话是有来由的,因为他在几次来信中都提到怎样在沙河岸上栽种十万株矮化红富士苹果树苗,又怎样在全镇试种十亩广东甘蔗等,全家人都被这甜蜜的事业吸引住了。
友玉只是笑着说:“想吃苹果和甘蔗,那容易。”但从他的眼神中我发现,他有些疑惑了:历年来进南京都是捎牛筋、狗肉,觉得这些是好东西,没料到这一回……
在我们兄弟五人中,友玉排行老四。我们一个个离家“飞”走了,他却一直在家乡的那片热土上辛勤耕耘。他当过乡长,熟悉乡风民俗,如今又是镇上的科委主任,懂得科技兴农。故乡的变化,乡亲们的新闻趣事,都由他传到南京。使我这个远离故乡、久居闹市的人,也能闻到绿野的芳香,也能听到田舍的鸡鸣。
家乡的变化实在令人兴奋。自友玉来后,每天晚上都让他给我们主讲,连电视都不看了。他说:“咱那一方土可神了,连广东的甘蔗也在盐碱地里落了户。”我老家在安徽北部,黄河故道的南岸,过去是皖北出名的穷地方。所以,只要有一点变化,都会使我们激动不已。
我问:“你们怎么想起来在咱那地方种甘蔗?”
他说:“广东甘蔗不但味甜汁美,而且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是条致富的门路。已经有地方试种成功了。你知道,咱那边人,‘不见兔子不撒鹰’,非要亲眼见到才相信。我抽出一天时间领着邵庄、孙庙、丁寨三个村的头头,骑着自行车往返100多里去叶庄乡参观学习。那里有一个萧县科协办的甘蔗种植点。大伙亲眼一看,开窍了。那土质和咱一样,人家那里能长出甜甘蔗,咱为啥不能?回来就试种10亩。收甘蔗时真喜人,一棵棵又高又直,节节甜!”说得儿子直流口水。
提起甘蔗,我想起少年时代一段往事:那时,家里养了一头驴,放署假要到地里弄草喂它。大热天,我领着二弟、三弟在高粱地里割草,天热口渴,就找一棵不抽穗的“乌麦”高粱每人分一截,当作甘蔗放在嘴里嚼……那味道说咸不咸,说酸不酸,麻兮兮的一点甜味都没有,但都得说甜,谁不说甜我就揍谁。两个弟弟只得皱着眉、咧着嘴,说“甜!”如今,那片热土上真的生长出“甜”来了,这是科技兴农的威力。
友玉说:“哥,你抽空再回老家看看吧,保准你能写出好多诗。那真是塘里有鱼,圈里有猪,院里有鸡。”
“那个养鸡专业户耿忠汉怎样了?1986年你陪我参观过他的养鸡场。”
“1986年你看到的良种鸡是他从北京引进的‘星杂579’。前年,我让他到徐州引进美国良种鸡,产蛋后用煤油灯孵化,去年5月底,孵出三万只小鸡,解决了群众买良种鸡难的问题。”
“庄稼有了病怎么办?”
“咱有‘庄稼医院’,专给生病的庄稼治病。黄口乡的小麦,在孕穗期生了白粉病,就给治好了。记得有一年,咱自留地的小麦也是生了这种病,急得咱娘坐在田头上哭。那时的庄稼没有医院。”
“黄口人种菜有经验,咱父亲就种了十多年菜,不过,用的都是老办法。人家南方用塑料薄膜……”
“咱们现在搞大棚。西王楼你知道吧,蔬菜大棚能手杜庆宝带动全村掀起了‘大棚菜热’。如今你再去这个村,老远就会看到蔬菜大棚一个接一个,像草原上的蒙古包。杨庄的冯学军,发展‘立体庭院经济’,在四分地的庭院里又种又养,年收入达5000多元……”
这样的对话直到深夜。他说不够,我也听不够。三天来,我的那间不大的客厅里,总是荡漾着暖融融的乡风。
友玉临走那天,我们把南京的土特产香肚、板鸭塞进他的篮子里。他看我的孙子和外孙女穿着好几件毛线衣,就说:“十层单不如一层棉。咱家乡是棉产区,去年推广皖夏棉一号,实现麦棉连作,小麦和棉花都丰收了,回家后,我给两个孩子寄两件棉袄来。”
妻子说:“我们都想吃玉米面、山芋干了,那东西若是不好寄,下回别忘了捎点。”
友玉满口答应:“那容易,那容易。”
遥望北方,我好像看到了故乡,那成千上万只小鸡已经破壳而出,变成一团团嫩黄色的绒球,在阳光下滚动。鱼儿戏着春水,桃李抹着春色,科技之花正迎着春风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