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本溪现象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9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

本溪,这个被污染问题严重困扰的城市,曾经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引起过许多人的关注。它作为中国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先头部队,正在走着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本溪现象的启示
中国环境报记者 李松
在中国的本溪市,也许有不少人并不知道在南半球有一个城市叫里约热内卢,更不知道划时代的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即将在那里举行。然而,今天本溪人的所作所为却与世界首脑会议紧密相连。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精神,与大会所关注的主题是一致的。他们的足迹,映现出十分耐人寻味的本溪现象……
现象之一:老大难,“老大”抓了就不难
本溪,中国的原材料和钢铁生产基地,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在43.2平方公里的城区,分布着420家工厂,其中排污企业有200家之多。从发电厂、炼钢厂、炼铁厂、焦化厂和水泥厂等林立的烟囱中喷吐着各色烟龙,翻卷升腾,遮天蔽日,形成一个巨大的气盖,严实地罩在本溪上空。气盖之下,人们呼吸不适,市区白天能见度仅有30米。气盖之上,从人造卫星上看不到本溪。恶劣的环境不仅危害了本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制约着本溪市的经济发展。
本溪的环境污染状况引起了中央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一个“抢救”本溪的计划,由中央决策层酝酿产生。
1988年8月22日,陈云看过反映本溪环境污染的录像片和内参清样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批示道:“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这件事,一是要经常宣传,大声疾呼,引起人们重视;二是要花点钱,增加投资比例;三是抓监督检查,做好落实。”
1988年10月19日和21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国务委员和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宋健相继批示,决定拨给本溪市7400万元治理资金和一部分政策资金,并将本溪作为全国唯一的污染治理试点城市。
1988年12月29日,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治理本溪市环境污染的决定》。
1989年9月22日至23日,宋健在本溪主持召开了治理本溪污染现场办公会,督促检查本溪市污染治理方案的实施。
至此,本溪市的七年治理规划得到了国务院环委会的批准,治理基金也基本落实。轰轰烈烈的治理本溪之战拉开了序幕。
本溪现象告诉我们,老大难,“老大”抓了就不难。决策层重视环境问题后,即会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两者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安排治理资金投入。
现象之二: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在本溪,环境治理这台戏,不是靠少数搞环保的人来唱。从市长到市民,从厂长到工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个个尽力,82万本溪人同唱“环保进行曲”。
1989年2月,本溪市开展了“评举10个环境污染严重单位”的活动,一个月内,收到选票4733张,投票人上至六七十岁的白发老人,下至天真烂漫的学前儿童。
1990年,本溪市组织了多次机关干部、企业领导环保法规考试,上万人参加了这一活动。
本溪玻璃纤维厂要搞锅炉治理,可是资金紧张,该厂已经几个月发不出工资。当工人们知道这一情况后,这个出50元,那个出100元,集资完成了锅炉治理。
某个治理项目需要几个单位分担治理资金,一家单位迟迟交不出应付的2万元。一位个体户知道了,慨然解囊说:“这2万元我出了!”
本钢是个有8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场地窄小,管线交错,这给上治理项目带来很多困难。多少次,厂长亲自指挥,工人们不分白天黑夜地施工,终于把一台台环保设备“挤”进了厂区。
治理本溪的大气污染,光靠治理工程还不够,还要植树造林,净化空气。从1989年至今的3年中,本溪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义务献工1200万人次,栽植苗木1400万株,建成方圆225.9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园。
有人说,环境治理是“靠一张一张人民币擦去灰尘”。然而,本溪的治理环境,靠的是发动群众,打了一场人民战争。本溪现象告诉我们,治理环境要靠群众路线,群众环境意识提高了,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环境保护,使环境保护由一家干,变成大家干。
现象之三:依靠科技改天换地
本溪人深切地认识到,今天的污染状况是因为历史上忽视科学规划造成的。他们绝不允许历史的悲剧重演。
如今,本溪人每办一件事,每建一个厂,都严格遵循七年治理规划,必须千方百计控制住新污染源的产生,确保不欠新帐。几年来,本溪市共控制了十余个经济效益好但污染严重的项目。
为了既不束缚经济发展,又不造成新的污染,本溪市实行了“环境效益补偿政策”。本钢要上两台5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这势必要增加烟尘排放量。本溪市环保局同意本钢的扩建工程,但前提是本钢用余热解决1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的供暖,这意味着竖起一根新的大烟囱的同时,砍掉几十处供暖锅炉房的小烟囱。此长彼消,烟尘排放总量没有增加。
本溪市郊有一座煤矸石山,每天向空中散发着大量硫化氢和二氧化硫气体。治理煤矸石山,目前在国内尚无良策。本溪人琢磨出了一个土法子,在煤矸石山上打眼,注入石灰浆,表层覆盖黄土压实,内部石灰结块。实践证明,土法解决了大问题。
今天的本溪人不仅忙于眼下的治理,而且着眼于未来。他们计划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向钢材的深加工转化,向周边的8个卫星城镇扩散。他们还准备发展轻工、医药、纺织、机械加工……
本溪现象告诉我们,在环境治理中,科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科技落后造成的环境污染,最终要由科技进步来解决问题。现象之四:强化管理使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加强环境管理,每年市政府与各局签订责任状,局又与下属企业签,企业内部又一层一层签下去。责任分明,奖罚分明。责任状制度就像一张网,将本溪全市的环境保护工作联结在一起。
本钢有两个“典故”。一个叫“一枪俩眼”。它说的是一旦发现哪个单位出现环境问题,就在它的厂门口挂上一个大黄牌,扣发该厂当月奖金总额的30%—50%。另一个“典故”叫“死路一条”。说的是环保设施一停,生产设施也一起停。
本溪市依法监督检查,有力地推动了治理工作,使环境管理纳入法制轨道。本钢一分厂兴建了3台30吨电炉。1989年建成后,市人大发现烟尘超标,不予验收。如果这3台电炉投产,一年可得到1000万元的利润。市人大的态度十分明确,宁肯牺牲部分经济利益,也要保证环境质量。市人大允许这3台电炉边试产、边研究解决烟尘超标问题,但要罚款和加收排污费。
本溪现象告诉我们,再多的投资,再详尽的规划,但如管理跟不上,也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强化管理,是使投资发挥效益,使规划落到实处的有效保障。
尽管本溪市在七年规划的头三年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仍未能尽如人意。摆在本溪人面前的环境治理之路,艰难而漫长。然而有一点可以坚信,只要本溪人沿着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走下去,他们一定能够使本溪的蓝天重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
(附图片)
本溪市政府近两年投资1.5亿元,建成20多台(套)环保装置,环境面貌和大气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图为市区一角。 刘玉峰摄
治理前本溪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图为当时本溪市区污染状况。
 刘玉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