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9
第5版(教科文专页)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江元生
化学部学部委员。物理化学家。1931年8月生。江西宜春人。1953年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1956年吉林大学物理化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任该校教授。1963年发表交联高分子凝胶量公式,为由凝胶量测定以表征交联程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配位场理论研究中,对点群耦合系数的未解决问题,作了彻底处理,使之成为完整系统,并分担撰写《配位场理论方法》专著。对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及应用的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有:将Huckel理论发展为“三条定理”的形式,发表专著《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提出“图形收缩方法”,就分子图不变量的计算、约化及相互关系,给出大量原始结果,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曾称之为“中国学派”;对芳香性理论作了发展,建议了五参数公式,与实验符合,国外有专文评述,称为“江、唐、霍方案”。在原子簇与固体研究中,有关三核钼簇畸变等项工作,被国外文献引用评述。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张树政
生物学部学部委员。生物化学家。1922年10月生。河北人。1945年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她在国内首先用纸电泳法确定了黑曲淀粉酶系的优越性。阐明了白地霉戊糖代谢和甘露醇合成途径。首次获得红曲霉糖化酶结晶,并发现其同工酶有构像差异。首次发现迄今最专一的β—D—岩藻糖苷酶。发现已知β—葡萄糖苷酶的自杀底物Conduritol Bepoxide能抑制a—葡萄糖苷酶。由她开创和推动的糖化酶的应用获巨大经济效益,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首先建立并推广等电聚焦等生化新技术。
陈宜瑜
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鱼类学与动物分类学家。1944年4月生。福建仙游人。1964年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鱼类学研究,曾多次参加青藏高原和横断山等地区综合考察。对鲤科和平鳍鳅科鱼类进行过系统的分类研究,发现了5个新属29个新种。对鲤亚目科间和平鳍鳅科科下类群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并被国内外同行所引用。他强调生物进化与地球进化的同步性,通过对裂腹鱼类的起源和演化的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在对泸沽湖和程海鱼类区系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可用于解释云贵高原某些湖泊区系起源的同域成种的进化模式,及边域快速成种的实例。在研究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对策的同时,开展了洪湖水体生物生产力综合开发及湖泊优化的研究,取得了明显效益。
汪耕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电机设计与制造专家。1927年10月生。安徽休宁人。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1950年起在上海电机厂工作至今,现任该厂高级工程师(教授级)。1958年7月起他组织并具体参加制订了世界第一台12兆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设计方案和各关键部件的研制和创制。在以后20多年中,他长期主持50兆瓦、125兆瓦、300兆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创制和完善设计工作,对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在我国较顺利的诞生与成长,起了较大作用。
1985年他作为3000转/分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获奖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以他为主承担的“大功率交流脉冲发电机组研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汪尔康
化学部学部委员。化学家。1933年5月生。江苏镇江人。1952年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1959年起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获化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首次提出阴离子促使汞电氧化产生极谱氧化波的普遍规律,提出界面形成汞配合及汞盐膜理论。最早发现钌的极谱动力催化波和吸附催化波并提出其电极过程机理。获1989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首创线性电流扫描法研究液/液界面的方法、仪器、理论,发展了各类研究液/液界面的电化学方法,概括提出离子转移普遍规律的理论,获1990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达商品水平的新极谱仪、四电极系统循环伏安仪和线性电流扫描伏安仪,并分别建立方法和理论。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