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说产品质量探治理良策——“商品质量问题深层原因及对策”座谈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03
第2版(经济)
专栏:中国质量万里行

说产品质量探治理良策
——“商品质量问题深层原因及对策”座谈会侧记
“中国质量万里行”中国商报记者组
最近,中国商报和中央电视台经济部联合举办“商品质量问题深层原因及对策”座谈会,专家学者、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工商界人士提出,要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
众说纷纭话质量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说,随着改革开放步子的加快,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日益相互依赖和一体化,如果商品质量不高,就连国内市场也得让给别人,又怎么谈得上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呢!他殷殷期望新一代企业家不要目光短浅,而要有点气魄,创出名牌产品。
如何看待当前的假冒伪劣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樊钢称这是经济领域的机会主义,是利用人们质量知识的缺乏而投机取巧,损人利己。大家认为,我国处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与会者还认为,我国商品总体质量不高最根本的是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轻工业部质量司副司长段一中说,经过改革,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而生产力的发展却跟不上。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王积业从消费需求角度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从总体上看也不是我们现在的商品质量比过去差,而是由于改革以来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产业结构变化和消费需求升级,从而使商品质量问题显得比较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承耀博士认为,我国经济生活中,“规模效益规律”和“组织效益规律”作用不明显,也是商品质量低下的深层原因。我们彩电生产线有上百条,一个小城市的啤酒厂就有几家,在这样的小规模上,企业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力量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
各抒己见析原因
说起假冒伪劣猖獗的原因,中信国际研究所研究员刘纪鹏认为,商品质量问题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目前,我国商品经济还不够成熟,生产经营企业尚未树立起商品经济观念和质量意识。不少专家学者对此深有同感。
我国市场发育不完善,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董辅礽分析说:目前,市场竞争不充分,不公平,缺乏规则,约束力不强,虽有一些种类的商品出现了买方市场,但从总体看,市场的主动权还掌握在卖主手中,生产经营企业还难以感受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的真正分量,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导致商品流通不畅,假冒伪劣泛滥。
“经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忽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强调在政企不分,企业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传统体制下,企业既无内在约束机制,也缺乏发展的动力,无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被淘汰,它就不能真正做到“质量第一”。转换企业运行机制,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企业才会把商品质量视为关系到自身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中科院研究员杨圣明从消费角度分析,他认为消费心理的扭曲值得重视。一是消费者有贪便宜心理,容易上当。二是盲目追求名牌,而自身的消费知识贫乏,难辨真伪。三是消费者都是独立的单体,而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又不健全,形不成抵制力量。
标本兼治探对策
假冒伪劣商品虽然千夫所指,却禁而不绝,有没有根治的对策呢?回答是肯定的。
刘纪鹏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发展商品经济,真正由产品经济过渡到成熟的商品经济。杨圣明赞同这个看法,提出对付假冒伪劣的最好办法就是一个字:“挤”,用发展商品经济的手段,把假冒伪劣一点一点挤到狭小的地盘上去。排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商品经济的一定发展,是挤不出去的。
伪劣商品查不尽,原因之一是处罚太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技术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京文认为,严查严打或寻求法律保护,是禁止假冒伪劣商品和维护消费者利益的一个好办法。国家技术监督局副局长白景中说,除了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之外,提高广大用户与消费者的质量和自我保护意识,动员群众一齐来揭露和抵制这些丑恶的东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商业部副部长傅立民强调,商品质量问题牵扯到各个方面,必须堵源截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治标”是指加强各种社会监督和社会管理,而“治本”则是在企业内部建立抓质量的机制,应该有质量不行就生存不下去的认识和客观结果,使质量真正成为企业的生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