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站在生产力的土地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06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纵横谈

站在生产力的土地上
本报记者 张锦力
姓“社”?姓“资”?一个敏感的话题。
从大潮开始涌动,疑问就一直困扰着改革。
姓“社”?姓“资”?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仍在呼唤解放思想。
我们听到了一个声音响彻神州大地:“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再次精辟地回答了姓“社”姓“资”问题。
不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照搬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只是一种空想
据说,内地的一个参观团来到深圳,走马观花之后,一位同志面对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流下了热泪:除了这面红旗,深圳没有社会主义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使我们形成了这样的概念:所有制是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经济运行机制是高度集中,用计划排斥市场;分配方式是完全的按劳分配,没有其它形式,而这种按劳分配又被扭曲为平均主义、“大锅饭”。
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社会主义将实现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占有,计划经济将取代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将是唯一的分配形式。然而,革命导师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之上的。而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工业化水平很低。这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有很大的距离。这就决定了我们所搞的社会主义还达不到马克思设想中的社会主义水平,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忽视这种物质前提上的差距,把马克思所设想的建立在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特征,套用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上并要求它完全变成现实,只能是空想。用这种空想来评价改革的现实,也就难免对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发生疑问。
目前,我国生产力的总水平不高,又存在着多层次。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并存;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和半文盲占人口1/4的状况,同时并存。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所有制上,要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在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这些特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改革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从理想王国回到现实的土地上,也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更有生命力。深圳十多年前还是一个破破烂烂的小镇,有些人从这里越境逃往香港。如今深圳已成为一个令香港人也刮目相看的现代化都市,一些当年的逃港者又回到这里安居乐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消灭贫穷,改革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不能凭空建设,必须继承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了发展生产力,对属于商品经济的共性东西要大胆地用,对一些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东西也不能一概拒之门外
在四川彭县,干部领着人们来参观一位农民的鸡场。这位农民突然想起当年被“割资本主义尾巴”,挨批斗的情景,竟仰头倒地,口吐白沫:我不搞资本主义,我不搞资本主义……
养鸡怎么就是资本主义?事情就曾荒谬到这种地步。养只鸡是资本主义,发展生产是资本主义,生活好点是资本主义,以至于“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改革之初这位农民的恐惧就是对极左思潮的控诉。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也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在把社会主义教条化、理想化的同时,也在把资本主义简单化、扩大化,随意把许多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扣上资本主义的帽子而拒之门外。时至今日,一些同志还在这样看待改革开放,不时发出改革开放是搞资本主义的责难。
任何社会中的经济手段和方法都可分为两类,一类反映的是社会制度的本质,具有阶级属性,而另一类则反映的是生产力要求,揭示的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它们是不具有阶级属性和社会制度属性的中性手段和方法。这类手段和方法,资本主义可以采用,社会主义也可以采用。我们曾把计划当作社会主义的特征,把市场当作资本主义的专利。其实,当今不少国家都把引进市场机制作为改革传统经济体制、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内容,资本主义国家也在越来越广泛的范围内运用计划手段管理经济。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运行机制、调节手段,既不姓“社”,也不姓“资”,而是姓“中”。
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得到了极大发展,但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我们今天发展商品经济就要把属于商品经济共性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而不能因为它是在资本主义外壳下成长起来的就弃之不用。商品经济通行的价值规律,就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要学会运用价值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不能凭空建设,必须继承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对我有用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方法。
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为了发展生产力,对一些确实带有资本主义性质,但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的东西,也不能仅仅因为它姓“资”,就一概加以排斥。比如,私营企业,不容否认它存在着雇佣关系,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但是我们能不能就因此不让它存在和适当发展呢?不能。因为私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我国资金短缺,就业压力大,发展经济只靠国家的力量,只靠公有制经济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实践证明,现阶段的私营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加强引导管理,就能使私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天地里健康发展。
社会的进步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我们既不能只看到经济繁荣而无视消极现象,也不能见到一些消极现象就动摇繁荣经济的信心“这几年你最满意的是什么?”
“——生活的改善。”
“这几年你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社会风气的败坏。”
这是一次社会问卷调查中,许多人的回答。
改革开放搅起的商品经济热流,不仅给我们送来了丰裕的市场和生活的改善,也夹杂着我们不愿见到的走私、赌博、腐败、卖淫嫖娼、假冒伪劣商品等消极现象。面对繁荣下的污秽,有人认为改革改错了,也有的人希望改革能够完全消除污秽。
社会进步总要付出一定代价。我们的改革也不例外。只要繁荣,不要污秽,那是一厢情愿。国门敞开,进来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也会进来一些腐朽的东西;商品经济兴起,带来机会和富裕,也会带来不公和腐败;新旧两种体制转换,也难免产生摩擦,出现一些混乱。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只能在改革中学习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改革。如果要求改革当中没有一点问题,那只能是不改革。
改革带来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民生活的较大改善,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我们不能因为存在一些消极现象,就否定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亿万人民连肚子都填不饱的道德世界恰恰是最不道德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消灭贫穷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消极现象不可能完全避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在于根本没有消极现象,而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现象。我们既不能因为消极现象不可能完全避免,就放任自流,应该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活动,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现象;也不能因为存在消极现象,就否定了改革功绩,甚至把改革停顿下来。道德作为意识形态也要随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道德。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然与某些传统道德观念发生冲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道德、新观念。改革以来出现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等,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
神话中的英雄安泰站在大地上,就有无穷的力量;我们站在生产力的土地上,就能坚定不移地把改革推向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