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将生态工程的蓝图变成现实——记我国五大防护林体系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06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

将生态工程的蓝图变成现实
——记我国五大防护林体系建设
本报记者 谢联辉 樊明经
从新疆乌孜别里山口至黑龙江省宾县,横贯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13个省、市和自治区,乔木、灌木、草原相结合,制服风沙,保持水土。这是著名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它将成为一条新的长城,保护我国42.4%国土上生产环境的绿色长城;
从青海高原、四川盆地,到江汉平原、湘赣丘陵“两湖”,沿长江两岸140多个县市,人工造林,保持水土,防洪抗旱,避免这世界第三大河成为第二条黄河。这是至关紧要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它将成为一条中华腹地的生态命脉,保护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40%以上的长江流域经济区;
从松辽、华北、渭汾、淮北、江汉、太湖、洞庭、鄱阳平原到长江、珠江三角洲,广大平原、半平原地区,900多个县市,积极营造林木,保护农田,避免沙化。这种把林木引入农田的防护林体系,将成为我国农业生态的骨骼和血脉,保护全国40%以上耕地的生态环境;
南起黄河、北接恒山、燕山山脉,绵亘400多公里的太行山区,包括山西、河北、河南和北京的100多个县(区),展开绿化。这是当年为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老根据地——太行山的绿化工程。它将从生态环境上屏障以北京为中心的经济文化区和整个华北大平原;
在万里海疆,面对着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经江、浙、闽、粤,直到广西北仑河口,将近200个县(市、区)营造人工林带,减轻来自海上的风潮灾害。这是从古未有的海疆长城——沿海防护林体系。它将从整体上为沿海经济开发区提供环境保护。
沿边,沿江,沿海,三个40%,一幅体现了伟大战略决心的蓝图。然而,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民获得这样深刻的认识,下定这样坚毅的决心,是十分不易的。我们经过了从历史到今天,从国内到国际,反反复复地分析、对比,经过胜利和失败,成功和挫折,付出过代价,走过了弯路——这才真正认清了生态环境向我们民族提出的挑战是如何严峻,全民族奋起迎战,这才有了如今这幅蓝图。
请看——
据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多世纪里,帝国主义列强使我国丧失了木材蓄积量达100多亿立方米。这个数字超过现在全国森林总蓄积量。按林业部门40多年提供木材的年平均量计算,它相当于150多年的采伐总量。
新中国建立之初,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东部,森林覆盖率只有3%。光山秃岭,风沙肆虐,灾害频繁,几千万人处于“人缺粮,畜缺草,做饭取暖没柴烧”的境地。历史上五谷丰登的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实在可怜,只有1%左右,致使“风沙刺眼睛,十种九无收。”
在50年代初期改天换地的火热年代里,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植树造林运动。据统计,新中国成立的头三年营造防护林1300多万亩,占全国同期各林种造林总面积的52%。1953年至1957年,防护林营造面积达6000多万亩,占全国各林种造林总面积的29%。中国人民成功地进行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初步尝试。
然而,前人的经验不能代替自己的经验,感性认识没有能一次就飞跃到理性认识,初次的成功没能防止我们自己在经济建设阶段亲手造成痛心的挫败。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林业经营围着原木采伐转。由于人口的膨胀,致使在农村燃料中,生物质能耗比重高达50%以上,每年农民能源消耗森林蓄量达3亿吨。这样,就使本来已经趋于贫乏的森林资源遭到耗竭,脆弱的生态环境再次受到严重破坏。从70年代中期起,中华大地连连出现特大自然灾害。据80年代初期部分调查的结果,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每年竟达265亿元。
面对日趋严酷的自然灾害的侵袭,中国人民惊醒了。邓小平同志果断地提出,中国林业要上去,不采取有力措施不行。他向全国发出号召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运动。林业部门绘制了五大生态防护工程。它集中了中华民族对于生存的思考,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决心。
它是一幅宏伟的蓝图。在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8项生态保护工程中,中国占了5项。1978年开始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已经完成人工造林15000万亩、封山(沙)育林面积4650万亩、飞机播种造林340多万亩,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89年开始试点起动,1990年全面展开,1991年有重大突破;沿海防护林工程实施4年来,已营造人工林1700万亩,绿化海岸3000多公里,营造农田林网保护耕地达1750多万亩;过去无林可言的平原、半平原县,有一半以上达到了林业部颁布的绿化目标,豫东、鲁西南、淮北、苏北、松嫩、洞庭湖区6大片面积在600万至1500万亩的平原林海蔚然壮观;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立体林业工程也取得可喜进展。
“三北”风沙区的陕西榆林县,有位育林英雄名叫刘兴和,为了挡住沙漠南移,他带领群众造起1万多亩防风固沙林。“三北”水土流失区的山西保德县,有位林业劳动模范叫张候拉,单身住在石窟里植树20多年,临终给家乡留下30万棵树木。就是这些知名和不知名的英雄,坚持不懈与风沙作斗争,不断遏制沙漠化侵袭和治理水土流失,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沙漠经济。甘肃河西走廊已在风沙线上建起了长1200多公里、面积170多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控制流沙276万亩,扩大耕地300多万亩,使1400多个村庄免除沙患。如今这里已是甘肃最大的粮食、瓜果、蔬菜、肉类、林业生产基地。
在广阔的中原腹地和华南大地上,新造林也正在郁郁葱葱地生长。广东老省委书记林若,曾发誓“10年不绿化广东,死不瞑目”。这个省在1989年就基本消灭了荒山。河南兰考老县委书记焦裕禄,生前积极倡导在少林缺材的中原地区搞粮桐间作,种树治穷。20多年后的今天,河南省变成了“泡桐之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全国最多。鲁西南沙窝里有位三次当选为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胡景灿,硬是带领全村男女老少把沙丘齐屋顶的胡集村变成了“绿色明珠”。
尽管国家财力、物力还有限,我们取得的成绩还不能完全扼制自然灾害,但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