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用精取宏图文并茂——插图本《世界文学史》编译感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06
第8版(副刊)
专栏:

用精取宏图文并茂
——插图本《世界文学史》编译感言
李文俊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事外国文学工作也快40年了。回想青年时代能对世界文学概貌有一初步了解,还应归功于郑振铎先生1927年出版的四卷本80万言文图并茂的《文学大纲》。(郑先生1932年出版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亦是我乐置案头的常用书。)《文学大纲》的结构与具体写法,由于多年未读,已记不真切了。但是书中所附插图,如但丁重逢贝雅特丽齐如遭电殛的那幅彩色画,至今犹历历如在目前。我确实很崇拜能把抽象理论概念当嗜好随意把玩的高士,但是对于我这样缺乏逻辑思维的凡夫俗子(人数可不少!),一幅画或一阕乐曲所传达的内容,往往多过于理论家的洋洋数千言。没有巴赫与莫扎特的音乐,18世纪的中欧人对于我,便会与天外来客一样地陌生。
人不免以己度人,因此我在介绍外国文学的同时,总是尽量设法把有关的美术作品引进来,以飨读者。《文学大纲》毕竟是60多年前的作品了。今天的读者需要新的同类读物。近年来,由于印刷、制版技术的发达,作家画传不断在国外出版,插图本的国别文学史也屡有问世,但是图文并茂的世界文学史却一直未能见到。因此,当我两年前拿到柴特霍姆与昆内尔合编的《ANILLUSTRATED COMPANION TOWORLD LITERATURE》时,心中的欣喜是难以言喻的。
在稍稍翻读该书之后,我便萌生了译出来贡献给中国读者的心思。后来又想到此书不同于风格独特的文学创作,多人合译不但可以缩短成书时间,而且还便于发挥各人专长,使译文质量更高。于是便约请了北京、杭州、南京、洛阳、重庆等地的老友参加翻译,他们都是卓然有成就的学者,我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实在感到荣幸。朋友们认真对待,都在规定时间内交了稿。我除自己译一小部分之外,还做了一些总其成的事——多半是技术方面的。
这本书的第一原作者应该算是托尔·柴特霍姆(Tore Zetterholm,1915——),他是出生于斯德哥尔摩的一位瑞典作家。他出版过小说与剧本,近年来游踪甚广,据说七次访问过中国,写过好几本关于我国(包括西藏)与伊拉克的书,也在美国大学里任过教。可以说,柴特霍姆不仅仅在书斋里啃故纸,他是比较注意实地考察的;他也相对地比较注意亚洲与非洲文学,不像过去的文学史,眼睛里只有源于希腊罗马的西方文明。当然,他对东方与社会主义文学的评价是否有当,那是完全可以商榷的。
柴特霍姆的瑞典文《世界文学史》(原文为:LEVANDE LITTERATUR-FRAN GIL-GAMESJ TILL BOB DYLAN)出版于1981年。1986年,此书的英文本(严格说不完全是译本)出版。英文本的编辑、改写者是英国老作家彼德·昆内尔(Peter Quennell,1905—)。他出生于一个文人家庭,牛津大学毕业。1944—1951年任有名的《康希尔杂志》的主编,1951年又创办《今日历史》,担任主编直至1979年。他写诗与小说,但产量最多,成绩最大的还是传记文学作品,包括霍加斯、波德莱尔、拉斯金、吴尔夫等人的传记,而特别为人称道的还是两本拜伦的传记(《在罗马的日子》与《最后的旅程》)。可能是因为昆内尔在英美名气大,辈分高,对此书英文本出力多的缘故,英文本是把他列在作者首位的。但我几经考虑后还是把次序倒了过来。
本书原来还附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单与人名书名索引,中译本从略了——本书文字部分不算太多检索不难。全书插图550帧,其中彩色300余帧,均请中央美术学院《世界美术》编辑部张海波先生和摄影家余亚万先生精心翻拍冲洗,特在此表示感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