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生活是沃土,人民是母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0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生活是沃土,人民是母亲
王巨才
生活是沃土,人民是母亲,这是文艺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同志从中国革命的长远目标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原理,总结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实践经验,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50年过去了,这一伟大马克思主义文献的真理性光辉,仍然照耀着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道路。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历史实际出发,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更加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地、反复地学习以《讲话》为主体内容的整个毛泽东文艺思想,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文艺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是关于文化艺术的一个根本问题。毛泽东同志的基本观点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构成文艺作品的原始材料的源泉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生活之于文艺,前者是“矿藏”,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粗糙的东西”,有待作家加工成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的文艺作品。也就是说,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文艺工作者只有把艺术之根深深扎在生活沃土之中,从生活沃土中汲取营养,并经过自己的艺术“酿造”,把生活营养转化为渗透着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智慧的东西,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有人提出“主观也是源泉”,借以否定生活是文艺创作“唯一源泉”的论断。其实,在文艺作品产生的实际进程中,客观的现实生活是整个创作活动的第一个链条。任何文艺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乃至手法,基本上都来自于生活的赐予、熏陶和启发。无此就根本不会有创作者的心理冲动和艺术构思,更不会有艺术形象与艺术作品。
毛泽东同志关于生活是文艺创作源泉的命题,还有另外一面的涵义,即艺术美高于生活美。“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历史经验一再证明:真实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但是,如果没有远大的目光,缺乏积极的理想,在观察生活、反映生活,进行文艺创作中,仅抓取一些表面的、局部的真实,而看不到真正典型的、本质的真实,就容易把现实庸俗化,成为自然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文艺工作者认真考虑的。《讲话》其所以具有真理性和实践性的价值,就因为它是中国新文艺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总结。前几年文艺创作中和文艺理论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人民与文艺的关系问题上。中外文艺发展的历史早已反复地证明,人民拥有艺术,艺术与人民结合,绝不是对文艺自身价值和地位的贬低,而恰恰是对它的肯定和提高。新时期以来文学艺术创作所走过的丰富而曲折的道路,它的起落沉浮也都可以从广大人民群众对其态度的亲疏变化中得到验证。我们许多作家、艺术家主要通过挂职锻炼、建立个人生活基地、实地采访,“走马观花”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文艺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文学艺术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是他们创作生命旺盛不衰的唯一途径。
有人认为,文艺创作是文艺家“个人的事业”,只需要“灵气”、“悟性”;读者对他们的作品读不懂、不喜欢,那是其“精神世界不够丰富”的缘故,有待艺术家的“启蒙”。不错,文艺创作需要灵气,需要悟性,需要艺术的感受能力。然而,这种灵气、悟性、感受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吗?是上帝赐给的吗?都不是。它只能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包括学习前人的实践经验中,挖掘底蕴、领悟真谛而来。而且个人只是社会的一分子。人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其精神世界是比任何个人都要丰富的。历史上确有过“贵族文艺”,但那是一种社会的不公正现象。何况那些东西并不高雅,并不可贵。只不过是反映了一种“精神病态”而已。社会主义是逐步实现作为社会成员的劳动人民公平占有社会产品的社会,我们怎能让其精神产品如同过去的病态社会一样,回到少数人拥有和占据的老路上去呢?
生活是沃土,人民是母亲。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点。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更大一些的今天,在我们纪念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讲话》发表五十周年的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步伐也要迈得更大一些。这更大一些的步伐怎么迈,我以为重要的一条便是动员和组织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改革开放的火热生活、深入工农、科教建设的第一线。这是一项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文艺的更大繁荣、更大兴旺的希望,即存在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建立水乳交融关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提高中,存在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投身人民母亲怀抱、植根时代生活沃土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展中、存在于“基础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地健康进展中。随着时代的前进与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也要防止对《讲话》的教条主义理解,要敢于探索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出新路子。只要党的各级领导把这项“基础工程”建设牢牢地抓住不放,永不懈怠,只要广大文艺工作者把参与这项“基础工程”建设当做自己的一门永远不可能结业的必修课,不间断、不气馁地进修下去,并把进修中取得的独特收获,及时转化为艺术形象、艺术语言,社会主义文艺大厦便将以更恢宏、更巍峨,更璀璨的面貌展现在中国,展现在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