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梦萦撒哈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09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国风情

梦萦撒哈拉
孙和君
迎着落日的余晖,我正在沙丘上漫步,突然沙丘塌下,我一直滑进了小树丛。树刺扎得我生疼生疼,醒来竟是南柯一梦。望着窗外如水月光,我不禁想起广漠的撒哈拉,想起了尼日利亚东北部的博尔诺州。在那里,我曾工作、生活了两年多,在许许多多村庄度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
在野外,汽车往往要开上几个小时才能碰到一个村庄。一般有几十户人家,住的都是茅顶泥墙的圆锥形房屋。村民的肤色是黑的,语言各异。他们也有人类共有的喜怒哀乐。到村里去串串门,会看到强悍的男子汉、善理家务的妇女、慈祥的老人以及天真活泼的儿童。女孩子长到十来岁就变得害羞起来,也会倚门巧笑、闭户窥人,十三四岁时便到了结婚年龄,如果16岁还没嫁出去,就被认为是“老处女”了。
当地居民种一些豪萨人称为“荄萝”的农作物。“荄萝”的植株像高粱,颗粒像小米,但颜色是灰绿的。人们把它捣成粗粉做成干糊作为主食。当地人认为这是真主给他们的主要恩赐之一。这种作物耐干旱、耐贫瘠。5月雨季来临时,人们把种子撒在地里,不用怎么管理,10月便可收获。雨多收得多,雨少收得少。收得多时,皆大欢喜,认为这是真主的恩赐;收得少时也无怨言,认为今年真主只给这么些。
放牧是当地居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他们把牛、羊视为生活的依靠和财富的源泉。在野外,有时会碰到一两个人赶着几百头、甚至上千头的牛群。膘肥体壮的黄牛熙熙攘攘,场面壮观。这种牛群是一个村庄的,集中起来,早出晚归,轮流放牧。每当夕阳西下,家家户户的院里升起袅袅炊烟时,我们常迎着满天晚霞到村外散步,这时便可以看到吃饱喝足的牛群在阵阵鸟鸣声中悠悠归来。一到村口,牛群便散开,欢快地朝自己的牛圈跑去。羊一般是散养,傍晚时能自己回圈去。
靠着撒哈拉的博尔诺州在旱季水贵如油。在野外的小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妇女头顶水罐,背负孩子,赶着毛驴到几里、甚至几十里外的地方去打水。炎热和干旱并没有挡住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她们往往穿着艳丽的衣裙,戴着成串的手镯和叮当作响的耳环。如果回来晚了,她们常踏着月光引吭高歌。醉人的歌声清亮激越,能在万籁俱寂的荒原上传得很远很远。
渔、猎是有些部族喜爱的活动。在雨季,雨水把大小水塘都灌满了,充足的水草和浮游生物把鱼儿养得肥肥的。在水塘边生活着两种爬行动物,豪萨人称之为“达木”和“古扎”,我们则统称它们为“大四脚蛇”。它们形似鳄鱼,但只有2尺来长,当地人可以根据它们在沙地上爬过的痕迹捉到它们。其皮可制成皮包,肉可作珍馐佳肴。至于我们,别说吃肉,光看一下它们那副尊容便不由得汗毛倒竖。
9月份旱季来临,水塘很快干涸。这时正是打鱼的好时机。鱼到哪儿去了呢?原来鱼都钻到淤泥下潜伏起来,凭它们储存的营养休眠大半年。来年一声惊雷会把它们唤醒,回到地面水中继续生息繁衍。看着这些游鱼,不禁令人感叹大自然为它们所作的安排是那么恰到好处!旱季里,钻到地下的鱼在地面上留下了细小的气孔,打鱼人凭他们的经验会熟练地找到气孔,顺孔挖下去便可捉到鲜鱼。
这里飞禽走兽也很多,有成群结队的猴子、高傲的羚羊、疾跑如箭的野兔以及个头像猫那么大的野鼠,也有各种羽色斑斓的飞鸟。有一种小鸟在傍晚成群飞过时,上空像乌云一般,只听得一片唰唰声。在野外有时会碰上三五结伴的少数民族猎人。他们身着黑衣,背荷长弓、利箭,腰挎大刀、匕首,脸上纹着粗犷的纹饰,且身材高大、步伐矫健,颇具大漠雄风。猎物在集市上出售。买卖只论每只多少钱,从不称分量。价钱也好商量。到集市去转转,花钱不多便可尝到各种野味。
说起撒哈拉,人们想到的往往只是干旱、酷热和无垠的黄沙。是的,从每年9月旱季开始到第二年5月不下一滴雨。“哈曼达”风刮起时,狂风夹着黄沙,铺天盖地像潮水般滚滚而来。但是,在漫天沙暴之后大自然又为各种生灵创造了生生不息的神秘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