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邹家华带领国务院调查组考察研讨广东发展战略广东贯彻落实邓小平谈话精神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10
第1版(要闻)
专栏:

邹家华带领国务院调查组考察研讨广东发展战略
广东贯彻落实邓小平谈话精神
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
新华社广州5月9日电 (记者叶俊东)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结束对广东的考察时说,广东要继续充分运用中央所给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结合本地实际,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加强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力争在今后20年内赶上亚洲“四小龙”。这不仅是广东的任务,也是全国的任务,国家将继续给予广东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支持广东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邹家华副总理4月底至5月上旬,带领国务院10个部委办联合组成的“国务院广东经济发展战略调查组”,在广东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目的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探讨如何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广东要力争在今后20年内赶上亚洲“四小龙”的措施。半个月的时间内,调查组听取了广东省和广州、深圳、珠海、顺德等市的汇报,又到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东莞、中县、佛山、番禺、顺德、惠州、茂名等11个市、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了一些重点企业和一批能源、交通设施,还走访了农户,沿途又与省、市领导进行了广泛交谈。调查组还分出能源、交通、财经、经贸等4个调查组,到一些市县进行了专题考察。
半个月的广东之行,使调查组深受启发,感到非常振奋。邹副总理说,我们看到了广东为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的谈话精神,进一步扩大开放,作了全面的部署。到处信心十足,热气腾腾。
邹家华副总理充分肯定了广东过去13年的经济建设成就。他说,我们从广东的实践中看到,广东省认真贯彻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基本路线,从而促进了全省经济持续13年高速发展。1978年至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12.4%;建成投产了一批大中型重点项目,工业生产能力、交通运输能力有很大增强,特别是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真正起到了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进出口总额在1978年至1991年间,平均年递增22.5%,进出口总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过去的8%上升到现在的3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43%,一个外向型经济的运行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了;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农村建设也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在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结合方面,创造了很多新的经验。广东过去13年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力争今后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总结广东经济发展的经验时,邹家华副总理指出,广东省的实践经验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四个方面的经验特别值得重视。第一,充分运用了中央所给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思想有了很大解放,观念得到了更新,在经济运行中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特别是市场手段,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的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在真正贯彻执行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这一点上是共同的。第二,因地制宜,在改革开放中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了多种良性循环、发展经济的形式,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第三,大力加强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但把能源、交通作为经济建设本身的需要来发展,而且是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投资环境来建设,这是具有远见、有战略意义的一个部署。第四,外引内联,双向发展,充分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前几年在国内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内地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上不去,而广东依然保持比较高的发展速度,就是因为广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注意到了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也面向国内市场。这是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保证经济发展、减少风险的很重要的一个策略。邹副总理强调说,广东省在下一步经济发展中,这些经验应该继续运用,并不断完善提高。
邹家华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广东经济发展战略调查组”提出,广东今后20年的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进出口的构成、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指标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指标等内容,作为追赶亚洲“四小龙”的目标来考虑,要从经济整体的综合水平,而不是简单地从某个产业目标上来追赶亚洲“四小龙”。为此,邹副总理就广东下一步发展战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一要充分发挥广东的综合优势,包括地理优势、机制优势,已形成的经济优势和人才优势。同时,要把广东的经济发展战略同全国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把国际国内两方面的人才、资源、市场结合起来,并依托国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真正起到窗口的辐射作用,开拓出更大的市场。二要注意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的向前发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根据珠江三角洲的发展趋势,要更多考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逐步向山区和内地转移。各地都要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三,在发挥各级地方政府、人民群众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的同时,要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对能源、交通以及原材料等产业,在全省进行综合平衡、统筹规划。四,要利用香港、澳门的有利条件,把国际各方面的市场都联系起来,实现国际市场多元化,同时要注意开拓国内市场。五,一方面珠江三角洲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另一方面要给予广东北部和东西两翼等不够发达的地区优惠的政策,促进他们的发展。六,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要吸引国际国内的人才来参加我们的建设。珠海市对有特殊科技发明,而且创造了实际效益的人才实行一次性重奖,是个好政策,这一点值得借鉴推广。七,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一定要超前建设。越是要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就越要加快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流通不发展,发展商品经济就会变成一句空话,而搞活流通,就必须加强交通。
邹家华副总理在广东考察期间,还多次提到发展经济要走良性循环的道路。他说,广东不仅经济得到很大发展,还初步建立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拿交通来讲,不仅修了路,还找到了一种滚动发展的机制。公路以路养路,回收后再修新路;铁路也采用商品化、公司经营、滚动发展的办法,先有广深铁路模式,后又有三茂铁路的模式。邹副总理再三指出,如果经济发展进入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状态中,发展速度高一点也没什么危险,广东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相反,假如资金投进去,生产出的产品却卖不出去,经济循环不仅不是良性,而且停滞,即使发展速度很低,也会产生危险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绝对数字来约束我们的思想,而要把经济发展是否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作为一个重要标志,来判断我们的经济发展。
国务院副秘书长王书明、国家计委副主任叶青、财政部副部长金人庆、能源部副部长陆佑楣、交通部副部长王展意、国务院生产办秘书长王一平等同志参加了这次调查考察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参加了部分地区的考察。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常务副省长卢瑞华、副省长张高丽等陪同考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