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烟叶”大战之后——烟叶收购三年治理整顿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2
第2版(经济)
专栏:

“烟叶”大战之后
——烟叶收购三年治理整顿的启示
本报记者 彭嘉陵
几年前的烟叶大战还使人记忆犹新。去年烟叶收购季节,记者随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物价局的同志一起,调查了云、贵、浙三省烟叶收购情况,欣喜地看到:各产烟区收购站点秩序良好;上中等烟叶的等级合格率从以往的37%提高到80%。这种局面的出现,三年治理整顿功不可没。
当年的烟叶大战主要发生在省、县、乡毗邻地区。当时,每收100元的烟,地方财政可得38%的产品税,外加其它费,一共是40.66%。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许多产烟地区靠的是“烟财政”、“烟经济”,有的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靠烟税,个别县甚至高达70%。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地方随便对烟叶抬级抬价、松级松等、掺杂使假,国家吃了大亏。仅1987、1988两年“大战”,国家就损失22亿元。各省也没得到好处,河南损失2.06亿元,湖南损失4亿元,而到了1989和1990年,云南省仍因等级不符不得不降级使用而损失2.1亿元。
过后,各级干部都痛切地认识到,“大战”的后果是两败俱伤。他们盼望对“大战”进行治理整顿。
云贵川交界处的昭通、曲靖、毕节、宜宾、泸州等五地市,是当年大战的六大主战场之一。从1990年起,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同志到这里组织成立了协调组,边界上达成协议。连续两年,这里收购秩序很好,各地不仅不抢外地的烟,对主动送上门来的外地烟,还拒之门外,甚至帮助送回原产地。
“好烟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提等级提上去的”。许多产烟地区的同志这样说。这几年云南省把力量下在科技兴烟上,由省里统一供种,地县繁殖、发放。现在全省良种化面积已达到99%;发展集中联片种植,100亩以上的成片烟田有6000多个,最大的成片烟田达2000多亩;实行规范化栽培,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省地县乡四级科技网络,7个主产烟区都成立了烟科所,县里有技术推广站,乡里有技术推广小组。1990和1991年省里对烤烟生产投入的资金和物资每年都是5亿多元。这几年云南烤烟一直稳产高产。
1989年以来,郴州地区开始发展优质烟,当年才1.2万亩,1990年2万亩,去年达到14万亩,占全部烟田面积1/3以上。优质烟每担比普通烟均价高40多元,农民得到了好处。
严格依照标准和法规进行监督,才可避免混乱。这两年烤烟收购秩序逐步好转,等级质量渐渐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烟草专卖局和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联合检查。
我国烤烟收购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等级质量标准;1983年制定实施了具有法律效应的《烟草专卖条例》,1989年4月1日又实施了《标准化法》,但是许多地区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1989年5月起,监督检查组分赴全国5大烟区进行监督检查,并在一些容易发生矛盾的省际毗邻地区,经过协商,签订边界协议。1990年和1991年连续对十几个省实行联合检查。执行国家标准,既不准抬级抬价,也不容许压级压价,受到烟农、当地政府和烟草部门的信赖和欢迎,对维持正常收购秩序,保证烟叶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大战”过去,烤烟收购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但硝烟并未完全散尽。一些地区小规模的烟战仍时有发生,不容忽视。
然而,烤烟收购毕竟开始走上了正轨。《烟草专卖法》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只要坚持照法行事,就会建立起正常的烟叶收购秩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