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国营商业——重振雄风应有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2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纵横谈

国营商业——
重振雄风应有时
▲两种现象:“七五”期间,国营商业为国家提供利税800亿元,但是1990年国营商业出现了首次全行业亏损
▲内外之间:竞争环境不公平,制约着国营商业施展才能,但如果内部机制不转换,即使给了政策也难活起来
▲前景展望:随着商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营商业不会在困境中徘徊太久
本报记者 潘岗
“做生意赚钱。”此理谁个不晓。
然而,国家统计局却传出信息:1990年,我国国营商业系统出现了历史上首次全行业亏损。全国纯商业企业,由1989年盈利38.48亿元,变为亏损8.89亿元,占全部利润减少额的88%。
1991年前9个月,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利润总额,又比上年同期下降30.4%。目前,国营商业亏损面达27.9%,供销社亏损面为37.6%。
难道独它不会“赚”
个体商贩大赚特赚,国营商业一赔再赔。是国营商业职工“懒”于经营吗?不是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991年1—9月,商业部系统商品总销售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84%,但国营商业利润下降14.06%,供销社下降27.6%。“销售额上升,效益却下降”,这是很少有的反常现象。
那么,“做生意赚钱”的法则难道独在国营商业失灵吗?
“也不是的。”面对各界质疑,一位从事商业贸易研究几十年的老专家指出:1988年,我国工业资金利税率为21.99%,1989年为19.41%。而对全国29个大型百货零售商业的统计,1988年流动资金利税为70.6%,1989年为50.3%,如加上固定资产,其利税率仍大大高于工业。“这说明,对商业投资十分合算。”
再看一些具体事例:
——1955年开业的北京市百货大楼,35年累计实现利税达6.41亿元,相当于赚回了140多个百货大楼。投入和积累的比例达1∶10.34;——呼和浩特市民族商场,“七五”期间政府财政支持了1500万元,它却上交了4000多万元;——“七五”期间,商业部系统商品零售额,仅占社会商品销售总额的39%,但为国家提供的利税却达833.5亿元。
种种事实说明,国营商业照样能赚钱。那么,国营商业亏损的原因何在呢?
撩开“面纱”看亏损
实际上,国营商业的亏损被一层面纱蒙住了,撩开“面纱”,其真实情况的确令人惊讶:
先说价格,前两年政府提高了食糖的购销价格。这一措施将生产刺激起来后,社会食糖消费量却不见增加,调价措施难以到位。目前,国营商业经营的计划内糖比其它渠道经营的计划外糖每吨高出300元左右,计划内外糖价严重倒挂,造成经营计划内糖的国营商业“压库难销”。据预测,1991年全国主要产销区的各省市糖酒行业,均难逃亏损,少则亏损二三千万元,多则七八千万元。
国家近年陆续放开了服装、日用工业品价格,按说各种商业可以平等竞争了。实际情况却不然,在放开价格的同时,有关部门对国营商业的“毛利率”却未予松动。这样,当这些商品市场转疲时,国营商店稍一降价,即成亏损。而个体户则不同,人家进一批服装、百货,好卖时成倍涨价,不好销时就大幅度降价促销,用涨价多收部分贴补降价损失,这哪有“不活”之理。由此还造成,当国营商业某些抢手货上市时,眼看着众多个体户从商店大量套购转手牟取暴利而毫无办法。
如果说价格和毛利率捆住了企业手脚的话,那么,一些地方用非经济手段干预企业,更使国营商业的经营环境恶化。突出的是不少地方政府硬性要求国营批发商业收购当地工业积压的产成品,而由此造成的亏损挂帐、加息罚款,都要由商业企业承担。1990年某市各批发站收购自行车、电视机、电冰箱等25种工业品金额共14.5亿元,而当年销出部分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9000多万元。
此外,企业留利水平普遍偏低。据北京、天津等11城市统计,目前国营批发企业留利水平一般只在百分之十几,80%以上的利润上交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国营批发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也极低,一般不到资金总占用额的3%,靠贷款搞经营,使企业的大部分利润转化为利息。据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对上海、江苏、广东等7省市664个国营批发企业调查,1990年仅利息支出达11.7亿元,比1985年增加1.1倍,占流通费用总额的比例为50%以上。
拥有一定比例的自有流动资金是兴办企业的起码条件。偏低的留利水平,企业不要说发展,就是自我补偿、维持再生产都十分困难。
一位专家指出:目前商业流通领域已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国营商业面临着多渠道的竞争,而我们的政策往往是对国营管得紧,对集体管得松,对个体管不住——在同一个市场的角逐中,一边是绳捆索绑的国营商业,一边是放开手脚的各种社会商业,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他大声疾呼:要给国营商业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各种经济成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仅有“环境”远不够
客观地讲,国营商业陷入困境,的确有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搞好国营商业,必须具备必要的外部条件。然而,假如环境改善了,国营商业是不是就会自己活起来呢?不见得。
某大城市的国营大型批发企业,改革十几年了,仍是“坐楼经商、产品调拨”,还在沿用着“甲地成交、乙地开票、丙地结算、丁地提货”的老一套。而这个城市的工业自销企业,却是“上午电话要货,下午送货上门”,随叫随到。其结果是可以预料的:一边是客户盈门,应接不暇;一边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国营批发的经营额只有工业自销的10%。
某县的国营批发公司,每天中午两小时休息,雷打不动,一切按部就班;而这个县的一家集体贸易公司,却是另一种做法:按照个体户和基层供销社的进货特点,中午不休息照常营业,仅这两小时,就比国营公司多做10笔生意。
同一个地方,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却出现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结果。这些仍沿着产品经济下的老模式运行的国营商业企业,怎么可能有竞争的优势呢?
改革10年,许多国营商业企业虽然盖了新大楼,添了新设备,但经营思想、经营方式和企业结构,并未出现大的改变。据商业部调查,至今有些大型批发公司,销售人员还不到职工总数的10%。有的批发企业,做一笔买卖,从签合同到发运,要经过8个人的手,历时长达两个月。更令人奇怪的是,有些国营批发企业,经营是萎缩的,效益是下降的,奖金却分文不少。这样的企业,怎么可能有改革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呢!
看起来,要真正搞好国营商业企业,最终还要靠国营商业企业本身,要通过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使企业进入市场,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正如一位老商业所说,如果企业内部机制不转换,就是给了政策,减了税,让了利,国营商业也不一定能搞活搞好。
令人高兴的是,党和政府对搞好国营商业、加强国营商业的主渠道地位已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措施。越来越多的商业企业,已开始意识到“改革,则企业兴;坐视,则企业败”的道理,并涌现出了一批坚持改革,在困境中脱颖而出的先进典型。商业部长胡平前不久又郑重宣布:1992年的商业改革,要加大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力争有新的突破。
那么,在资金、技术、人才、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有很大优势的国营商业,还会在困境中徘徊多久呢?可以肯定地说,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改变,国营商业“重振雄风应有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