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阅读
  • 0回复

活跃的农民电声乐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群众文化活动采风

活跃的农民电声乐队
罗宏伟
早耳闻过北京朝阳区有个黄杉木店村的农民乐队。1991年岁尾的一个晚上,为见识见识这支“迷人的乐队”,我来到了黄杉木店村。7点多钟,天气挺冷。可忙碌了一天的乐手们,饭后都来到了排练室。室内音箱、吉他、贝斯、架子鼓、电子琴等一应俱全。
“预备——开始!”随着指挥的手势,乐手们奏响了《青春圆舞曲》。悠扬、动听,节奏鲜明,想不到他们奏得这样好,俨然一支专业乐队。这支曲子反复排练了五六次,直到乐曲完全和谐了,他们才转入下一支曲子《祝你幸福》。
休息时,乐队队长、村团总支书记王振启介绍了乐手:“弹吉他的,是汽车修理工;弹电子琴的两名女士,一个是村小学教师,一个是幼儿教师;打架子鼓的那位是我们的司机兼村里车辆主管黄冈,他在中学念书时,就会吹笛子,吹口琴,节奏感相当强。可若没有电声乐队,没有文化馆老师的培养,到现在他还是啥也不是!从歌盲、曲盲到电声乐队乐手,才半年多时间,这个变化来得太快了,我们好像做了个梦!”
“你们为什么要成立电声乐队呀,这大概得花一两万元吧?”村团总支书记一摆手:“何止一两万!买3个音箱就一万五千元,大小10多件乐器现在已花了4万。不过,全村人都认为这钱花得值。电声乐有时代特点,跟得上时代步伐,要干就干最先进的,这就是我们这儿的青年人的心理。”
拥有3000多口人的黄杉木店村,以往很穷。如今人均收入一千一二百元,在乡里也算个富裕村。富起来后,文娱活动如何搞?这难坏了由部队退伍回来新任团总支书记的王振启。那年,他看了个新影片《迷人的乐队》,灵机一动,我们也搞个“洋乐队”,准能吸引小青年。可钱从哪来?1991年年初,在总结大会上,村办企业的厂长们提出:“现在村里青年人不少,应该把文娱活动好好抓一抓。”
“对,搞个电声乐队,我出3000元!”“我出5000元!”
村里十几家企业一下凑了3.8万元,王振启的梦想实现了。
成立电声乐队的招聘海报一贴出,呼拉一下来了60多个报名者,占村年轻人的1/5。
17名被选上的乐手、歌手格外珍惜这一机遇,学习、训练都十分刻苦。田俊龙、刘国平不懂乐理知识,就下功夫死抠,硬是使7个音符在心中跳动起来。汪学君的排练热情特别高。村塑料厂的厂长则爱乐队像爱工厂一样。有时排练遇到停电,他便掏钱买来蜡烛照明。乐手们的热情和精神,鼓舞了牛福生、王志明等朝阳区文化馆来的辅导老师,他们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无报酬地来这里进行辅导。排练紧张时,常常熬到半夜。
1991年中秋节的那场演出,使全乡轰动了。有几个村的青年缠住他们的村领导,也要求办电声乐队。如今已有几个地方成立了电声乐队。当然,受影响最大的要数村里人。自打电声乐队成立后,全村已有12户人家买了电子琴,还有的为孩子买进了钢琴。
最近,电声乐队的乐手们正在认真地排练,准备参加北京市第3届农民艺术节的演出,《小村周末》等一批自编的乐曲,日夜飘荡在黄杉木店村。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