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发扬延安精神立足当地实际千阳职业中学为脱贫致富服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发扬延安精神立足当地实际
千阳职业中学为脱贫致富服务
本报讯 陕西省千阳职业中学发扬延安精神,立足当地实际,拓宽了办学路子,为在贫困地区依靠科技和教育脱贫致富提供了经验。
千阳县是陕西省西部的一个贫困县,县委、县政府确定了“果树、蚕桑、烤烟、奶畜”四大骨干产业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大力动员群众栽植果树桑树,种植烤烟,发展养殖业。但是,全县仅有果桑技术人员各5名,广大农民更是不懂技术,不会管理。
千阳县职业中学立足本县实际,锐意改革,实现办学与当地经济、与农业生产、与农民的脱贫致富、与科技兴农相结合的办学路子。
学制上,长短结合。既有几天、几个月到一年的短学制,也有二年的长学制。在教学形式上,依照农业生产实际,灵活多样。果树、蚕桑、家庭经营专业实行长班短训,按季教学,农闲在校学习,农忙在家生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家里同时建立致富园地,“边上学,边致富,家里就是示范户”。蚕桑专业两名女同学,上学期间同时指导家里蚕桑生产,仅养蚕一项年收入2600元以上。屈家湾村的两名学生,上学期间,家里分别建立了8亩苹果园,成为当地远近有名的示范户。
在学校假期制度上,将过去的寒暑假改为忙假、秋假和寒假,取消暑假,使学生既能照顾家庭生产,又不误在校学习。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上,学校通过承包农村公用地,建立了101亩生产实习基地,积极开展科研教学活动,边教学、边劳动、边科研,提高了教学质量。从1989年以来,学校培养出1000多名中、初级技术人才,回到农村后大显身手,“一人带三户,三户带一村”,使全县4万多农民学会了桑苗嫁接、桑园管理。果树专业学生仅1989、1990年冬春就为群众义务修剪果树1.5万多亩,指导管理果园2万多亩。1991年,该校果树、蚕桑专业的170名学生又与440户农民建立了服务关系,覆盖面达11个乡、80多个村,占全县的80%以上。学校还向群众印发各种技术资料3.2万多份,有力地促进了科教兴农。
千阳职中还积极上挂高校和科研单位,聘来20多位专家教授为学校的专业顾问或兼职教师,增强了服务能力和吸引力。通过引进新技术,开展“吨产田”、“双千田”、“六种六收”等科研试验,成功地发挥了学校生产实习基地的示范引路作用,被农民群众誉为“致富的摇篮”、“科技进步的二传手”。目前,一个以职业中学为中心,乡村、农校为网点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网络已经在全县形成,学校仅接待来校要求技术咨询的农民就达1万多人次。
千阳职业中学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大力发扬延安精神办学,少花钱,多办事。全校师生一直坚持义务劳动。生产实习基地全部靠自己的双手经营。这所学校的教师也是生产能手,农活中的“十八般武艺”都拿得起。很多家在农村的教师做到了“边教学、边致富,家里就是示范户”。该校教师乔双贵家里的果园,是全县经营最好的果园;教师郑维平,家里搞了食用菌栽培,建了沼气池,养了3头奶牛,成了全县有名的多种经营示范户,在他的指导带动下,同村的21户农民搞起了庭院经济,年增收入4万多元,吸引了许多农民。
大力发扬延安精神办学,使千阳职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1990年,学校计划招收250名学生,实际招了360人;1991年,计划招生300名,报名人数上千。有的青年辞去合同工,卖掉拖拉机来校上学。全县12个部门纷纷要求与学校联办专业。(尹西农 骆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