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求雨台”上唱新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2
第4版(要闻)
专栏:新闻特写征文

“求雨台”上唱新歌
陈小鹰
鞭炮若雷,细雨如丝。人们从泥泞的山间小道涌向“大天屋”,湖南道县白芒铺乡绕塘村春节文艺晚会开场了。
绕塘村大多姓吴,“大天屋”是家族的祠堂。从明代起,“大天屋”就成了宗族祭祖求雨的神坛。因“绕”与“舀”在当地方言中谐音,农民年年都要舀干塘水抗旱,绕塘村的名字便由此得来。
大红灯笼悬在古柱上,高音喇叭挂在天井一角,土台两边是“万众一心振兴绕塘,移风易俗改造河山”的对联,历代留下的碑文石壁旁是锣鼓唢呐队。各村民小组的节目一一登台。红色幕布一拉开,台上都是粗糙化妆但喜气洋洋的庄稼人。节目内容大都是自编自演。
村主任吴解林的快板像磁铁一样将观众牢牢吸引。他先把绕塘三年来连续大旱,尤其是去年“干旱一百三十天,水田裂口地冒烟,家家吃水有困难,往返十里把水担”的惨状铺垫一番,继而又绘声绘色描述全村“天大旱、人大干”的决心和出动十二台抽水机、一百八十九架水车和五百担水桶日夜抗旱的感人场面,然后道出全村人均收入、粮食总产大幅度增长的成绩。快板说完,满场掌声雷动。
五十四岁的毛翠是个“老贫困”,今年过春节的米和钱都是村干部送上家门。毛老汉贴上长长的白胡须和二十六岁的陈彩云一道唱起自编地方小调表演唱。唱的是一九九一年全村集资三万多元修建岩头水库,村干部身先士卒,日夜在困难地段奋战的事迹。这一老一少且歌且舞,一会儿指台边的村主任,一会儿指台下的支书,上下遥相呼应,引得满堂喝彩。
村支书吴贤茂最后向全村父老乡亲拜年。他说:我们村确实很穷,但一年比一年好。大旱三年,没有冻死饿死的,没有外出讨吃的。两年来,国家给的救济粮就有十三万公斤,救灾款万余元。看看你们,好多人身上穿的、床上盖的,不也是国家给的吗?就讲今年过年,全村半数人家都杀了猪,哪家不是鸡鸭肉鱼挂着、成罐米酒装着!等到明年岩头水库修成,再也不怕天旱,好日子长远着呢!我们的目标是:“绕塘不舀塘,山青水也长,苦战九二年,绕塘鱼米乡。”
掌声又响了,鞭炮又响了,铜唢呐也响了,台上台下一起高唱《社会主义好》,激昂的声音在“大天屋”里久久地回荡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