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振兴舟山渔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13
第2版(经济)
专栏:工作研究

振兴舟山渔业
金雨困
浙江舟山曾是我国渔业资源最丰富、捕捞水平最佳、生产力最高的海区。近年来,由于酷渔滥捕,传统的四大经济鱼类(大小黄鱼、带鱼、墨鱼)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有人得出结论:舟山渔场的渔业资源已近枯竭,将面临无鱼可捕的境地。我们调查后,认为这种看法是很不全面的,由此确定的渔业发展方针也只能是消极的。
在舟山的嵊泗县,长期在海洋渔业第一线的人员说,海洋渔业资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叫作“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绝对的枯竭是并不存在的。说舟山渔业资源枯竭,若仅仅是指近海的传统四大鱼类,这是对的。但作为传统四大经济鱼类饵料的“虾兵蟹将”却大幅度增长了。从舟山全区来看,如今实际上已形成了新的四大经济鱼类(即马面鱼、青鲇鱼、虾、梭子蟹),每年新的四大经济鱼类的产量已达20多万吨,弥补减少的传统四大经济鱼类尚有余,这是舟山水产能够年年有所增长的原因。
海洋渔业资源不断在变化,其经济价值也在不断变化。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加工技术的发展,经济鱼类和非经济鱼类的地位也在互换,变化是很大的。如梭子蟹过去被认为是低级产品,现在因国际市场的需要,就变成了超级经济鱼类。过去没人要的安康鱼,现在是外销日本的名贵水产品。过去被视为低贱的马面鱼,现在成为深受欢迎畅销全国的鱼片王原料。
海洋渔业的又一个特点是:渔场正在不断向外开拓。从近海向外海、向远洋拓展前进,这是人类对海洋水产品要求不断扩大、渔业捕捞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也是世界各发达渔业国家所走过的共同道路。我们也不能例外。
只要我们把目光从近海转移到外海远洋,就会发现:远洋渔业的发展前景是极其广阔的,海洋资源还远未为人类所开发利用。据水产科研部门分析,东海外海的鲐鲹鱼、沙丁鱼的资源,目前利用还很不充分,至少还可再捕20年。国家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材料说,东海黄海的鱼鲜每年可提供200—300万吨,稍远处的太平洋,有4亿吨的灯笼鱼,还处在原始状态。至于南大洋里,则有10—20亿吨的磷虾,即使每年捕捞5000万吨,也不会丝毫影响生态平衡。近几年,舟山有少数渔轮赴西非、澳大利亚海域、日本对马海峡乃至白令海峡捕鱼,都很成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说明,我们是有能力在人类共同财富的大洋里,去争取自己应有的份额和权利的。
当然,保护好近海资源仍是极其迫切的重要问题。每年渔汛期间,数千条渔轮渔船涌入舟山渔场掠夺资源的状况,绝不能任其继续下去了。但是“禁”仅仅是保护资源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积极开拓外海远洋渔业。渔民靠捕鱼为生,只讲保护资源而不积极向外开拓,就等于砸掉渔民的饭碗,断掉他们的生路,是无法使他们自觉遵守各项保护资源规定的。
积极开拓外海远洋渔业,是舟山渔业面临着的又一个新的转折。渔场要外移,就需有大马力、大吨位的渔轮,才能到外海大洋中去捕捞。“造大船,打出去,勇敢地进入国际竞争行列”,这就是舟山渔业重振雄风的希望所在。
要建造大马力、大吨位的渔轮,就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所需投资,其渠道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增加国家的投入;二是提高渔业企业的自我积累;三是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四是引进利用外资。
我们计算过,只要省里每年给舟山渔业以5000—7000万元低息或贴息贷款,主要用于建造大马力渔轮,连续五年,总数也不过3.5亿元。以后这笔贷款可以逐年收回,逐年贷出,周转使用,即可使舟山渔业进入良性循环。
强化渔业企业的积累机制,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金来源。这些年来,舟山办了一批村办、乡办、镇办的集体渔业公司,实行了渔、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形成了规模生产,积累机制很强,积累率可高达30%甚至更多一些。嵊泗县五龙乡实行了股份合作制,1985年这个乡固定资产仅3000万元,现在已增长到1亿多元。目前多数渔民手里钱不少,有条件通过扩大积累,发展股份制渔业企业,这是筹集发展渔业资金的又一条渠道。
加速引进和利用外资,当前的机遇也极好。在这方面,舟山已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如中日合资的舟洋渔业公司、舟山第二渔业公司和普陀海洋渔业集团公司都是主要靠利用外资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大企业,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舟山的近海养殖业也有很大的潜力。近几年,舟山海涂海水养殖业,有所发展。一般说,一亩海涂的养殖收入,等于5亩甚至10亩耕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