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荒原上走来“大篷车”——记大庆话剧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13
第8版(副刊)
专栏:基层文化巡礼

荒原上走来“大篷车”
——记大庆话剧团
鲍荣贵
荒原、湖泊、苇、荡……
井架、泵站、油井房……
当年帝王将相的游牧渔猎场,如今已变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石油化工基地,人们叫她大庆。
一个从荒原上崛起的年轻的城市,汇聚着大江南北的不同文化。她缺少那常见的都市风流,却带有自己独特的豪放和粗犷,方圆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散着数不清的区、乡小镇和居民点。像散落的珍珠,点缀着千里油田。
在油田的公路上,不论春夏秋冬,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辆装满布景、道具的大卡车,往来于居民区,井队,厂矿之间。人们称它为荒原上的“大篷车”。这就是大庆话剧团。
大庆话剧团始建于1979年10月。这是一支年轻的文艺队伍。建团初期,20多名成员绝大部分来自石油职工业余文艺骨干。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是从“报捷文艺”起家的。大庆石油会战的时候,这里流行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即在台上擂大鼓、舞大镲,用说唱的形式去反映石油工人的新成绩、新奉献,于是,就脱颖而出了一些“大嗓门”的演员。后来,他们被吸收到大庆话剧团。十几年来,正是以这些土生土长的编导人员为主体的大庆话剧团,经过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以他们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全国同行的瞩目。他们演出的由本团剧作家杨利民创作的《黑色的玫瑰》《黑色的石头》等竟然四次进京,四次引起轰动,一个不见经传的大庆话剧团,居然成了“气候”!
有人说,大庆话剧团沾满了石油油味。这话不无道理。
十几年来,他们在大庆市(局)党委的领导下,一直把“建设一支铁人式的职工队伍”放在首位。他们把支部建在团上,建立党员责任区,坚持以社会主义的文艺思想去带队伍,抓作风,建团十几年来,他们贴近生活,呼唤时代大潮,先后编演了《黑色的玫瑰》《黑色的石头》《呼唤》《在这个家庭里》《被判处死刑的人》等20余个反映石油工人生活和时代风貌的大型剧目和近60部短剧、小品。在提高队伍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上,他们用战略眼光看问题,不追求短效益,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对老一批人员进行导表演专业培训和定向培养青年大中专人才,目前全团73人中,具有大中专毕业和表导演专业结业人员已占80%。
大庆有个“三个面向”“五到现场”的优良传统。大庆话剧团继承和发扬了这个传统。他们把戏送到井队、车间、家属居民点。哪里有石油工人,哪里就有“大篷车”的身影。点多、线长、面广这句话,概括了大庆油田的特点。因此,他们的演出,只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年近百场的演出,合计要装卸“大篷车”300次。就是这样,在建团十几年中,他们为石油工人和家属演出了近千场。足迹踏遍了千里油田。有时为前线工人演出,观众没有演员多,他们仍然认认真真地演戏,工人们说:这是我们的大篷车。
当一些文艺团体时兴大走穴的时候,大庆话剧团却热火朝天地排演自己创作的剧目。为了强化管理,提高业务素质,他们采取计分拿奖金和开展基本功训练活动。人人争做奉献,人人苦练基本功,全团上下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好势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话剧《黑色的石头》荣获全国第四届优秀剧本奖,文化部演出奖,中国话剧研究会优秀剧目奖。《黑色的玫瑰》荣获黑龙江省优秀剧目奖,剧本创作奖。该团演员杨树田获第九届戏剧《梅花奖》,电视连续剧《铁人》的主要演员获“飞天”提名奖。
奖杯、奖状,使“大篷车”熠熠生辉,也增添了它前进的动力。
荒原走来的“大篷车”将以它浓烈的荒原色彩,萦绕在人们心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