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厚积薄发真情动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13
第8版(副刊)
专栏:

厚积薄发真情动人
霍达
正值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之际,江苏丰县小凤凰剧团第三次进京演出,演出了新创作的现代戏《双拥情》。
徐州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徐州所属的丰县是江苏省“双拥”模范县,《双拥情》正是从这种特定的典型环境中诞生的,剧中主要人物和事件甚至有原型为依据。丰厚的生活源泉,创作人员的贴近生活,以及他们热诚而严谨的创作态度,决定了这出戏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切感人的艺术魅力。
《双拥情》并没有把“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这一政策性的“标签”生硬地“贴”在作品上,把生活中浮面的现象索然无味地照搬和罗列,而是精心编织了一个出人意外却又入情入理的故事:乡妇联主任宋翠芳为军人赵志军作“红娘”,好事多磨事与愿违,而最后她本人与赵志军终成眷属。这个看来颇富于喜剧色彩的传奇故事,其实却有着十分严肃的内涵。宋翠芳的抉择,不仅体现了新时代农村妇女的奉献精神,也是革命军人的奉献精神的折射,“双拥”是双方面的,而不是一方感情的“施舍”、另一方的“受惠”。在当今的时代,文艺作品仅仅像当年的“年轻姑娘自愿嫁给志愿军伤员”那样反映人们的精神面貌已经很不够了,尽管其思想基础仍然一脉相承,即:军人是“最可爱的人”。《双拥情》并没有把宋翠芳写成一个政治的“牺牲”品,她在纷杂的社会生活中磨练了自己的感情,找到了自己的爱情的坐标。赵志军身为军人,在肩负保家卫国的重任的同时,还义不容辞地为家乡的改革开放事业尽力,这正是现代军人的独特风采。宋翠芳从一个助人为乐的旁观者身份进入赵志军的生活,这就为她提供了一个观察、了解赵志军的极好契机,等到她的观察、了解有了结论,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已经成熟,最后的结局正是他们的爱情必然归宿,丝毫也不觉牵强。
《双拥情》的政治性很强,但没有“标签”化、表面化,它把严肃的政治主题融于浓浓的乡情之中,使人看来赏心悦目。《双拥情》又是一出爱情戏,但它摒弃了那种所谓“人的原始冲动”式的人性游戏,它也不屑一顾那种庸俗卑微的“饮食男女”,而展示了一代新人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给人健康而又愉悦的艺术享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