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圆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1
第8版(副刊)
专栏:

圆梦
李存修
自从命运将我领进了旅游天地,便开始在长空飞翔,在大地上浪迹。心里想,看自己哪年哪月能游遍中华,写遍中华?至今我已泛舟四大河流,登过四大佛教名山、五岳,领略了九大风景名胜,考察了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步履了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
我的职业是陪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祖国大地上考察、访问、观光、游历,年复一年地在山水间游荡,在风情画中逍遥,在国家的变化中蒙受启迪。记录本上告诉我,已十游漓江,八登长城,五攀泰山,二十几次上峨眉,对于一般游人难以光顾的青海日月山,西藏羊卓雍湖,内蒙希拉穆仁大草原也留下了我注入过深情的脚印。
时代变迁,岁月流逝,我退出了那长年流动辗转的大舞台,进入了写字楼内的小房间。因游性未泯,感情难移,生活似乎失去了往常那应有的平衡,眼前淡化了那烂漫绚丽的色彩,心中依然装着高山、大川、流水、土地,还是酷爱着那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人的灵、肉皆来自大自然,而我与自然界又有着说不清的特殊缘分,自觉相互之间尤为亲切、贴近、情深。每当进入她那温馨的怀抱,什么烦恼、郁闷统统随清风、流水而去。人云:仁者爱山、智者爱水,而我二者兼爱。我乐于读高山、读沧海、读大地、读平川,这都是地球上最难读的书,然而一旦有了理解,却又最易与你的心灵沟通。因此,我常与自然对话,诉说自己内心的苦与乐。她无声地、默默地回答了我许许多多书本上查不到的人生哲理。
人的诞生,于是就有了一个新的生命。而生命的故乡却是大自然,既然你无限热爱自己的生命,也应该热爱和保护生命的故乡——千姿百态、恢宏神奇的大自然。小时候,我一身沾满乡野泥土走进学校,老井里的清水和百草的芬芳把我哺育和滋润成一条汉子,从来到去,从生到死,我割不断对自然的爱恋。既然时代又将我的人生竞技场安置在生命的故乡,为什么不能勤奋一些,刻苦一些,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呢?伴着思绪、心态与灵感,我从喜马拉雅山写到鼓浪屿,从太阳岛写到天涯海角,记录的长卷随着游程在延长。
二十年来,我一省一地、一山一川地走着,随后一篇一章、一首一则地写着,年年岁岁,日积月累,在旅游与文学交界的那一溜人烟稀少的地带,开辟出了自己一块小小的地盘。逐渐,我有了一个新的欲望与追求:争取成为中国旅行家与作家结合的第一位跨过楚河汉界的小卒。
遗憾的是,我虽走遍二十九省份与港澳地区,而海峡对岸的那个宝岛,至今只能在梦中萦绕,什么时候我能越过那只有半小时的飞机航程,才算真正走遍了祖国。作为一位职业旅游工作者,对于终生的事业与理想,我要去追求最后的完美。
我常把灵魂融于大自然,这时,我感到祖国似一位伟岸的男子汉。那连绵的峰峦,似强健的骨骼;纵横的河川,如血管密布;那无际的平原,是宽阔敦厚的胸膛;那蓊郁的森林,又恰似浓密的毛发,台湾岛、海南岛是深立大洋的两只脚。十指连心,对每个部位都有着同样的感觉。
多年,我利用大自然的厚爱与恩赐,一直建造着人类间友谊的桥梁。当时代的大潮猛烈撞击着海峡两岸的时候,我却不能乘风而过,了却毕生的愿望,圆那个理想中的梦。
未进“而立”,我便开始了自己的游程。猛回首,不觉已近“知天命”的门槛。那项自以为崇高的愿望仍怀于腹中而不能降生,为此,我常感愧于历史。当我吸上一口阿里山清新的空气,饮一杯日月潭明净的湖水,那时,我将向世人奉献一本完整的、前人未及完成的书——《中华大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