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走延安文艺繁荣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1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走延安文艺繁荣之路
黎辛
延安文艺,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1937年元月党中央进驻延安,至1947年3月主动撤出延安这十年时期。这十年,是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十年,也是中国文艺异常繁荣的十年。
从党中央进驻延安,延安的文艺创作与活动就异常活跃。抗战前,经过革命考验的工农兵作家来到延安,创作了许多反映艰苦战斗,表现红军生活和抗战爱国的作品。抗战后,许多作家陆续涌向延安,更广泛地反映八路军、新四军及其将领的战斗和生活,表现革命根据地的崭新气象。这些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许多海内外青年手捧作品奔向延安,投身革命。
在如火如荼的延安文艺生活中,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随着延安物质生活的艰苦,文艺队伍中存在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突出表现出来,文艺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等倾向有所暴露。这些倾向都围绕着“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5月亲自主持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马列主义的经典文献。《讲话》制定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革命文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美学基础。它不仅是解决文艺观、文化观,而且也是解决人生观、方法论的教科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大发展。
《讲话》发表后,延安文艺界便掀起了学习《讲话》的热潮。经过整风学习,在提高思想的基础上,这些文艺家们以《讲话》精神为指针,开始深入生活进行创作。作品的内容普遍反映了群众的生活要求,群众的思想感情;形式力求做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文学、音乐、美术、戏曲、舞蹈各个部门都以崭新的面目出现,鼓舞群众的战斗意志,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尤其是新的秧歌队,创作演出了适宜农村和街头的秧歌剧和短小的演唱节目。鲁艺的秧歌队演出的《兄妹开荒》等节目尤受群众欢迎。与此同时,艾青发表长诗《吴满有》、孔厥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以及其他作家的许多作品,都及时而深刻地表现了陕甘宁边区的新生活。
此外,陆续出现的秧歌名剧《夫妻识字》、《牛永贵挂彩》、《钟万财起家》等等,以及多幕歌剧《白毛女》、《血泪仇》,生动有力地表现了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白毛女》演出场次之多无法统计,在胶东地区1000个剧团中有半数的剧团演《白毛女》,在老解放区的县文工团,一般都演过《白毛女》。延安文艺在《讲话》培育的这块沃土上百花盛放,芬芳馥郁。
那时在农村工作的延安作家,开始陆续写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作品。如丁玲的《田保霖》、欧阳山的《活在新社会里》、荒煤的《模范党员申长林》等。在边区召开劳模大会的时候,他们便采访劳模,写劳模。边区参议员开会的时候,他们便采访参议员,写参议员。他们还及时采访从前方回来的人,写出鼓舞人心的战斗故事。这就显示出《讲话》以后,作家的思想感情变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变了,新作佳作大批涌现。艾青、萧三、陈学昭、吴伯箫、柯仲平、柳青、刘白羽、杨朔、陈荒煤等作家文学成绩斐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那时的评论家艾思奇、周扬、林默涵等人的文章,都发生过很大影响。
从前方回到延安的新作家,经过战斗的锻炼,思想的升华促使了灵感的萌发。他们在窑洞里放个木桌或架块木板,专心写作。周而复、华山的报告文学、孙犁的短篇小说,以及邵子南、胡丹佛等人的作品,为人交口称赞。尤其是李季的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和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等作品,影响广大。那时多产的青年理论家要算陈涌(杨思仲)、冯牧、金灿然了。
对延安文艺,郭沫若在《向北方的朋友们致意》一文中说:“我费了一天工夫,一口气把《解放区短篇创作选》第一辑和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读了一遍,这是我生平的一大快事。”“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天地,新的创世纪。这样可歌可泣的事实,在解放区必然很丰富,我希望北方的朋友们尽力把它们记录下来。即使是素材,已经就是杰作。将来结集成钜制时,便是划时代的伟大作品。”作为文坛旗手和老将的郭沫若的评价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
温故而知新,在《讲话》发表50年之际,回顾延安文艺运动的光辉历史,是会给我们许多新的启迪的。
第一、延安文艺运动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新民主主义文艺从整顿到繁荣的历史。当时大敌当前,日本帝国主义要并吞中国,国民党要吃掉共产党,在这中华民族和革命人民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些作家、艺术家囿于小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以小资产阶级意识影响革命,影响群众。在面临文艺家走什么道路的情况下,要想使新民主主义文艺繁荣起来,必须进行整顿,必须对文艺家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对文艺家心灵深处的小资产阶级自我表现进行清理。经过学习《讲话》,延安文艺创作出现了一个空前大繁荣局面。
近年来,在毛泽东文艺思想、《邓小平论文艺》的指引下,文艺界贯彻“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的方针,要求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文艺阵地,创造出了一大批健康的生动的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旋律的文艺作品。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已经和正在出现新的繁荣。
第二、延安文艺运动的历史,也是一部作家、艺术家从“象牙之塔”、“玻璃窗内”、亭子间走向广大工农兵劳动群众的历史。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文艺家不断深入生活与群众相结合,创造了无数光辉灿烂的优秀文艺作品。这是贯彻《讲话》精神的结果,也是文艺的基本规律在创作上的集中表现。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文艺的新繁荣,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真理。
第三,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出现了一个文艺创作大繁荣的局面。这些作品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它们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延安与中国解放区人民的精神面貌、高尚情操和高度爱国主义的热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泥土芳香。许多作品别具一格,独放异彩,不愧为划时代的伟大作品。它们为中国文艺史及世界文艺史写出了光辉的一页,为人类文学艺术画廊增添了灿烂的一方。今天,我们回顾延安文艺运动,发扬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和革命文艺传统,必将增强我们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自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