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不平常的混凝土搅拌厂——建设鞍山的人们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3-14
第2版()
专栏:

不平常的混凝土搅拌厂
——建设鞍山的人们之二
本报记者 陆灏
“这混凝土搅拌厂,说来很平常。它不过是把现场上用人力干的混凝土搅拌工作,改用机器代替。或者是把过去在现场上用搅拌机的老习惯,改成把机器集中在一起,成立一个专门进行混凝土搅拌生产的工厂。
“有许多事情,在事后看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不是那样容易。倒不是事情复杂难做,是人的思想,有时候像顽石一样,千打万锤,还是弄不通。
“提起这混凝土搅拌厂,早在一九五零年的夏天,苏联专家维契托莫夫同志就已经提出了建议。他刚到鞍山,就看见我们起砂子抬石头,用的是铁锹镐头。运洋灰,是扁担加筐筐。搅拌混凝土,是站在铁板上用铁锹干活,混凝土的质量,是用经验和眼光来保证。维契托莫夫同志在那时候,就看到鞍山未来的建设,他看到将来工程上所需要的混凝土,决不是单靠两只手可以应付得了的。于是他就亲自领导设计、画图,要我们能不用人力的,都用机械;能集中生产的,不要零敲碎打。领导方面接受了他的建议,当时专门拨了二百亿东北币进行这个工作。于是,手摇起重机做好了,铁的手推车做出来了,那时,立山正在建筑工人住宅,准备设立一个搅拌厂搅拌灰浆,厂基的混凝土基础也开始了。
“施工要机械化,要工厂化,这对只会零零碎碎使用人力的人来说,是个新问题。有的说:‘咱们的国家人多,劳动力便宜,用机器,机器的折旧率比人力还贵呢。’有的说:‘混凝土工程我又不是头一回干,怕人力来不及,弄几台搅拌机放在现场上,我要用几台,就用几台,多么方便。’有的人更悲观,他们说:‘搞这个多麻烦,你们的搅拌厂搞成了,我们的工程也可以做完了。’这些人里头,有的是不懂机器,用惯了手工业的办法,当然不会用科学算帐。有的是知道要干机械化、工厂化,怕麻烦,又怕学习。有的人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办事,他以为自己这几手,一辈子就吃喝不完了。
“后来,维契托莫夫同志暂时离开了鞍山。由于不少工程技术人员的思想上的抵抗,所以施工机械化和工厂化的工作受到了阻碍。已经做好的铁的手推车、手摇起重机,只好躺在仓库里,那立山搅拌厂的房架,做成了百分之八十,就再没有人催,也没有人继续做下去了。
“这工作,一直拖到一九五一年的秋天,鞍山基本建设的准备工作开始进行,人们才又重新记起了维契托莫夫同志的建议,记起了混凝土搅拌厂。于是领导上下了决心,要把搁下来的工作,重新拾起来,继续进行。当时时间就很急迫了。
“按理说,领导方面有了决心,这事就好办了,但一开始,搅拌机就发生了大问题。原来我们的搅拌厂,每天的生产任务是三百立方公尺,现在要提高到每天生产六百立方公尺,本来准备的搅拌机太小,要做新的,时间来不及。于是,派人到哈尔滨、抚顺、本溪,到处去找,结果还是找不到我们所要的大搅拌机。后来,还是维契托莫夫同志帮我们解决了问题。那时候他已经又回到了鞍山,他平时坐汽车,常常从市人民政府的门口经过,有一次,他发现在
一座短墙的后头,露着两台搅拌机的脑袋,他派人一看,果然是两架大搅拌机。东奔西走找不见,其实是有机器,就是没有人想用,寻来的机器因为日晒雨淋,无人照管,可惜零件已经残缺不全了。
“搅拌机找到了,还缺零件,还缺不少附属设备,于是我们就天天为找这些东西奔跑。譬如,我们没有皮带运输机,没有这种机器,就不能向搅拌机里输送成百吨的石头、砂子,到处打听,一个工人告诉我们说:有很多零件,现在闲着放在耐火厂的仓库里。我们跑到那边一看,果然有这些机器。我们写报告向财务科要,财务科有的同志说:‘这是国家固定资财,你们可不敢随便用。’说起来这真奇怪,没有人去用它,他们想不起这是国家资财;等到我们要用了,他们不是帮助解决,而是说:‘不能动。’好像这国家资财只能闲着躺在那里。后来,我们找到领导方面,才从仓库里拿来了皮带运输机上的一部分零件。但还缺少一个减速机,工人们又告诉我们去化工部的洗煤厂找见了它。说起这也很好笑,化工部主任已经说可以给我们,我们自己也到洗煤厂看到有三个减速机躺在暗暗的角落里,但化工部计划科一定说:‘我们没有这种机器。’我们说:‘我们已经看到了。’他们查帐,帐本上就是没有,但我们现在用的减速机,是实实在在从洗煤厂要来的。
“‘七拼八凑’,我们总算把搅拌厂的机器凑好了。大家等着看我们试车。这时候,那搅拌机的机器,真像安在我们的心上一样,又紧张,又高兴。但一试车,事情糟了,那三层楼的钢铁房架,机器一震动,摇幌得厉害,搅拌机上的齿轮,也乒乓乒乓打掉了好几个,看到这情形,我们的头直发麻。而有些工程师他们又说风凉话了。说什么:我早知道你们是在冒险,别人在增产节约,你们偏偏在浪费。我们信任领导,信任苏联专家,谁也没有泄气,继续拼命干。房架摇动,我们请苏联专家来计算,他帮助我们在房架结构上加了斜支撑,搅拌机上换上了新齿轮,最后我们终于试车成功了。
“搅拌机是能开动了,但我们出的混凝土的数量还是很可怜的。开头,一天不过出几立方公尺,慢慢出到一、二十立方公尺,就把我们忙坏了。那时间,主要的混凝土工程都快先后开工,我们工作不熟练,混凝土出得少,供不上现场用,再加运输没搞好,弄得汽车等混凝土,混凝土等汽车,真是乱糟糟。
“到了七、八月份,搅拌厂的产量已经逐渐上升,但工地上的工程师们,对我们仍然没有信心。有一个工地主任问我们:‘一天最多能出多少?’我们计算了一下各方面的条件,说:‘最多每天能出五百立方公尺。’他笑着说:‘算了,能出四百立方公尺,我就拜你们为师。’他因为不放心我们,还要我们在现场上安几台搅拌机,保证混凝土的供应。好吧,安就安吧,我们自己觉得也没有太大把握,九月份,我们就给他们安了三台搅拌机。这搅拌机往现场上一安,可就热闹了,三台机器安了七天,每天出三百多立方公尺混凝土,但现场上就堆了成千吨的石头、沙子和洋灰,钢筋厂拿来绑好的钢筋,都被堆在砂子里头,木模厂的木板也丢得到处都是。一天运石头、砂子的汽车就要三、四百车次,道路也被常常堵死,这种混乱的情形,使别的工作都大受影响。事实说明,大规模的混凝土工程,把搅拌机放在现场上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后来,只有把这些搅拌机赶快挪走,工地上才恢复了正常的状态。”
这个说起话来有条不紊的助理工程师,是筹备混凝土搅拌厂工作的积极工作者之一,他的名字叫陈祖尧。三年多以前他还是之江大学建筑系的学生,现在穿了一身油垢的棉制服,他的瘦削的脸孔上长着一双很有精神的眼睛,从他的年青的额上所陷下去的绉纹和他的嘴边常常生满了很长的胡子来看,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艰苦的工地生活给予他的严重的锻炼。很显然,和几年以前相比,他已经变成一个颇为老练的工程技术人员了。
“那么,现在搅拌厂的情况怎样呢?”我问。
他带着一种非常兴奋和激动的声音回答我,从他的声音里头可以知道这个年青人是怀着多么巨大的欣喜。他说:“现在,我们的搅拌厂就已经开始引人注意了。在十一号基础浇灌工程进行的时候,我们每天混凝土的产量达到了一千立方公尺,每小时要平均供给四、五十立方公尺,在七十多小时内,我们接连地供给了十一号基础三千立方公尺,这些混凝土,能装二百四十个火车皮。特别是,十一号基础是冬季施工,那三千立方公尺混凝土,要用四百五十吨九十度的热水搅拌,有二千吨的砂子要加热到四十度,有四千吨在零度以下的石头,要把它加热到六、七度。现在是谁也说:‘要没有搅拌厂这一套设备,工程上要用这样大量的混凝土,是没有法子应付的,冬季施工,就根本办不到。’现在,对施工机械化和工厂化,已经听不到有人再说没有兴趣了。”
他真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人。他不愧是一个在基本建设中坚定地实现机械化和工厂化的积极工作者。(附图片)
鞍钢混凝土搅拌厂
新华社记者王纯德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