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送去希望——沈阳市皇姑区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2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

送去希望
——沈阳市皇姑区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纪实
张敬轲 刘伟
残疾人的康复程度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各级政府如何抓好这项工作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日前采访了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
皇姑区有64万人,残疾人占总人口的4%,共计2.5万人。1986年4月,原副区长邢崇山接到一封来信,信中写道:“我是一名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整天靠父母、靠社会救济生活,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我多想找个地方锻炼一下自己的身体,干些我能干的工作。区长您能给我找个康复的地方吗……”。这位军人出身的区长,此时视线模糊了,千头万绪涌上心头。第二天,他驱车来到这位残疾人家告诉他:“你的要求我们一定想办法解决。”
不到一个月,一个关于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康复就业的实施方案出台了。不到三个月,辽宁省第一个为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提供康复、就业前培训的康复站在皇姑区宣告成立。正是这一最初只有6个学员、教室简陋的康复站,成为后来的燎原之火,为残疾人送去希望。1988年,全区20个街道全部建立了康复站,收弱智残疾人160多人。到目前为止,全区进入康复站的学员已达370人,207人在康复培训后进入福利厂。
皇姑区舍得为残疾人事业投资,先后兴建了一些社区康复资源中心。他们投资35万建成了东北第一个残疾人活动中心;对全区三条大街、五条路段进行了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先后改造160处,使残疾人坐在轮椅上可自由往来于商店、影院、公园等公共场所;投资40万新建了育智学校,招收学员53人;投资100万元,翻建了具有高标准的聋哑学校;投资64万元,建立了残疾人康复培训指导中心。截至目前,区有康复培训指导中心一所、街有康复站20个、居委会有康复点263个,幼儿园有弱智班4个,基本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的社区康复体系。
在皇姑区明廉福利厂,我们亲眼看到这样的一个场面,一个弱智女青年,手中叠的纸盒比机器干的还快。她叫王玉柏,4年前,20多岁的人,大小便不背人,生活不能自理,成为大街小巷人们戏弄的对象。1988年,她被送进康复站,在老师慈母一样的关怀下,经过一年的康复,生活不但能够自理,而且还知道对着镜子打扮自己,见到来的客人也非常有礼貌。厂长说:她从康复站毕业来到我们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叠纸盒,现在别人一天能叠2000个,她能叠3000个,每月能挣近200元,多时300元。王玉柏的母亲激动地对我们说:“我从内心感谢区政府为残疾人、为我家做的好事,没有政府的关怀,我家现在不可想象。”
皇姑区不仅把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写在文件上,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这一工作落到实处。
去年7月,残疾女青年孙淑君把自己创办10多年的个体幼儿园上交国家,她自己想办一个弱智儿童康复幼儿园,但由于地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迟迟未能办起来。区领导听说后,区委书记李忠玉、区长田凤玉立即召集残联、民政、房产等11个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现场会,当即拍板,协调有关部门为她解决资金10万元。区长在会议结束时强调,像这样敢于向命运抗争的女中豪杰,我们再有困难也要支持。
皇姑区积极开展康复工作,受到人们的赞誉。1989年被中残联康复部评为全国社区康复先进单位;连续3年被评为省文明城区。1991年7月,残联主席邓朴方致信皇姑区区委书记李忠玉,对他在残疾人工作中的热情支持给予高度赞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