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居安思危说黄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4
第2版(经济)
专栏:灾后谈水利

居安思危说黄河
山东黄河河务局司毅民
变幻莫测的自然灾害发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去年的洪涝灾害,把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了淮河、太湖流域。其它地方应该怎样认识灾难问题?这篇文章提出倘若去年的雨区向北偏移到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是否能够达到保安全要求?值得深思。增强抗灾意识,不仅在灾害发生地区要讲,在灾害未发生地区更要讲,因为这些地方特别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患未然。
——编者
去年汛期,淮河、太湖流域暴雨滂沱,洪涝肆虐,我国第二大河——黄河却异乎寻常地平静,全流域降水明显偏少,一些省、区旱情严重。花园口站最大洪峰流量只有300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125立方米每秒,济南泺口站最小流量仅有8立方米每秒,接近断流。大汛期间出现这样的枯水现象是历史上罕见的。
冷静下来想一想,如果去年汛期江淮的雨区向北移动一下,降到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的防洪工程和防汛工作能够达到保安全的要求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黄河下游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初步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实现了黄河岁岁安澜,保卫了黄淮海大平原的安全。但是,黄河是世界上泥沙最多、最难治理的一条大河,治黄40多年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洪水和泥沙却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下游河床仍在淤积抬高,排洪能力随之下降,防洪标准偏低,堤防中还存有许多险点隐患,宽河道游荡不定,容易发生斜河、横河等重大险情,蓄滞洪区建设遗留问题很多,水文预报、洪水调度、交通通信等非工程措施比较落后,不能完全适应防御大洪水的需要。因此,黄河防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
大灾之后,人们都在思考,从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大增强全民族的水患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起长期抗洪减灾的思想。洪水是由暴雨形成的,而暴雨则取决于大气环流和天气形势。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而言,人们对大气环流和天气形势还是不能驾驭的。洪水的大小和发生的时间都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每个汛期都要做好防大洪水的准备。从1982年大洪水以后,黄河已近10年未来大水了,年年防汛不见汛,加之去年黄河汛期又呈少有的枯水年份,更加助长了沿黄地区干部群众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这对防御大洪水是十分不利的。
据有关专家预测,90年代我国可能进入丰水期,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国家防总“夏汛冬防”的要求,及早动手,抓紧准备,集中力量加高加固黄河堤防,消除险点隐患,搞好河道整治,清除行洪障碍,加快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完善非工程防洪措施,进一步增强抗洪能力,确保花园口站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大堤不决口,对超标准洪水做到有准备、有对策。现在工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难以在短期内都得到解决,这就必须靠加强人力防守来弥补,要广泛深入地对干部群众进行防洪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黄河防洪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克服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组织起强有力的人防大军,严阵以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