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南海拥军潮——珠海慰问团慰问海岛驻军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南海拥军潮
——珠海慰问团慰问海岛驻军纪实
本报记者 黄抗生
雨后初霁,风平浪静,一个难得的出海好日子。一头头肉猪、一群群鸡鸭、一筐筐鲜鱼鲜蛋、一箱箱水果蔬菜被抬上船,摆满了前后甲板。珠海市副市长余炳林和民政局局长赵忠文带领着慰问团出发了。
最忆是北尖
慰问团去的第一站是离珠海大陆最远、最偏僻的北尖岛。
这个在祖国的版图上连踪影都找不到的小岛,面积仅有2.7平方公里,是珠海市140多个岛屿中环境最险恶的,有珠海“西伯利亚”之称。岛上生活之艰苦有段顺口溜为证:北尖石头多,出门就爬坡,风大又潮湿,老鼠蚊虫多。三只蚊子一碟菜,三条蟒蛇一麻袋,不是钢铸铁打兵,谁到北尖岛上来!
北尖没有盘山路,汽车就在海岛陡峭的脊背上匍行,忽而车头朝天,如攀千仞绝壁,忽而车头朝下,如临万丈深渊。坐在车上,除了随着车子的颠簸俯仰外,还需不时躲闪两边灌木丛伸进来的枝杈。余副市长眉心打起了结。在离营区不远的地方,他和慰问团的成员一起下了车,边走边谈:可以修条专供汽车跑的双辙水泥路,既适应海岛需要,又节约开支。“我赞成!”万山管理区区委副书记吴杰泉附和道。“那就说定了,修路钱,市里承担一部分,你们区里承担一部分。”吴书记忽然又想起了什么,问身边的连队干部:“岛上能打电话吗?”“不行,还是靠电报。”吴书记挥了挥手,“再给你们一部‘大哥大’!”
在营房大门的两旁,有两棵从珠海市莲花山移来的小榕树,郁郁葱葱。这是团市委的干部代表珠海青年和战士们共同栽下的“友谊树”。打树栽下后,团市委除了送歌送舞外,还请来各类专业人员,上岛教战士们学文化、学写作,学修理各种电器。
担杆嘘寒暖
“苏宝忠的家属调来了没有?”
慰问团一踏上担杆岛,赵局长就向来迎接的干部打听。
“调来了,已在珠海市上班了。”老局长嘘了口气。
苏宝忠是担杆岛守备部队卫生所医师兼所长,自从1976年调到担杆,扎根海岛整整15个春秋。为此,他的名字被写进了《全军边防、海岛部队优秀基层军官名册》,曾先后两次受到江泽民、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苏宝忠结婚已9年了,然而同妻子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过一年半。女儿长到6岁了,还不认识自己的爸爸。
当赵局长得知这一切后,眼圈儿红了。他表示民政局一定要协助办理好苏宝忠的家属调动。今天他这桩心愿终于了了。
在驻军干部的座谈会上,余副市长也问起随军家属的情况。当他听说今年岛上驻军又有两名干部家属符合随军条件时,当即表示市里一定保证安排,并要求民政局的同志协助安置。
听说驻担杆的一个连队正在修建新营房,慰问团吃过午饭后立即赶到现场。只见,在斑驳的老营房脚下,一座三层楼房正拔地而起。这是地方支援60万元兴建的。余副市长围着楼房仔细察看了施工质量。他对周围的同志说,市委市政府下了决心,用3年时间对所有海岛部队的住房进行更新改造。到1993年,保证每个海岛连队都能住上新营房。大家听着,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外伶仃之夜
是日夜,慰问团投宿在担杆镇的所在地外伶仃岛。小镇依山傍海,错错落落地点缀在月牙形的港湾上。
夕阳西沉,晚霞烧红了海天。只见港湾水面上布满了状如棋盘的养殖网箱,仿佛在蓝缎似的海面上绣上了多彩的花格。这些网箱都是渔民用来专门养殖珍贵鱼种的。这些年来,岛上的渔民靠网箱养鱼逐渐富裕起来。过去,是部队帮地方,现在地方富了,老百姓也没忘记部队。由市政府牵头,所在地政府提供场地、资金、技术,有条件的海岛部队——像担杆、桂山也都发展起了网箱养鱼。
夜幕降临了,歌声响起了,七彩的球灯在镇政府对面的舞厅里旋转。慰问团和岛上的官兵、群众在这里尽情地放歌、狂舞。歌声与舞步融结着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过去海岛以部队为主,地方靠部队帮助。建设特区以后,地方富了,1989年珠海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接近1000美元,但部队仍然比较艰苦。市委市政府本着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同步进行,老百姓与子弟兵共同富裕的宗旨,近些年来为部队办不少实事。从1986年开始,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造海岛部队住房,争取1993年全部完成。给部队的生活补贴物价补贴每年就是好几百万;部队所需的粮、油、肉、禽、蛋、煤等生活必需品,都是议价买进,平价供应,也是每年补贴好几百万;参加年终分红,从1989年开始,部队官兵和地方职工一样,一人一份……
此刻,南海涨潮了,海风呼呼,涛声阵阵。然而孕育“珠海人的绿色思考”里,澎湃在担杆头的工地,回响在北尖岛上空,激荡在千千万万戍边守岛军人心中的却是永不退落的拥军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