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党委书记的公开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当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党委书记征文

党委书记的公开信
本报记者 吴昊
编者按
本报国内政治部举办的《当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党委书记》征文首篇今天同大家见面。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在国营大中型企业中的作用,交流大中型企业党委书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探讨当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宣传大中型企业党委书记的先进事迹,是这次征文的主要内容。
自征文启事刊登以后,本报已收到不少应征稿件。对作者的来稿,我们将认真择优选编,努力办好这次征文,为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尽力。
陈世增是河北省玉田县啤酒厂厂长兼党委书记。厂里的干部和工人都管他叫“老爷子”。玉田这个地方,大凡对于有点年纪的长辈,都是这么称呼,只是称陈世增为“老爷子”的人特别多。
新年刚过,啤酒厂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上级劳动部门拨给厂里转为合同制工人指标120个。过去几年,每次不过三个五个,不像今年这么多,牵动这么多人的心;啤酒厂共有1000多工人,绝大多数是从农民中来的,有的已在厂里干了十几年。就像农村知识青年考大学一样,农民进城,干部当工人,路很窄,好不容易有了这个机会,谁不争先恐后,就连平日最安静的,这几天也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这件事情在厂外的影响,比在厂内的影响还大。没有几天,总共120个指标,“老爷子”手里的条子比转工指标还多,从北京、天津,到省会石家庄,到行署所在地唐山,凡是和啤酒厂有点关系的,可以施加点影响的,都来施加影响。电话铃子响个不断,这当中,有商量的口气,有探询的口气,有恳求的口气,也有命令的口气:“老陈哪!就那么定了吧!别商量了。”陈世增用手挠了挠他那过早谢顶的脑袋,用地道的唐山话说:“咋儿着哇,厂外比厂里还热闹!”
工人们只是凭着自己的思路和标准,进行各种猜测和判断,也凭着社会上的大气候和各部门、各单位小气候,对自己厂子的领导进行各种猜测和评估:
“谁谁谁,没问题,省里来的条子!”
“谁谁谁,打保票了,六七个头儿给他说话!”
“我不行,你也不行,既没‘门子’,又没‘窗子’!”
“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
“不是咱不行,是咱的爹不行!”
等等,等等。
乱了四五天,1月10日,转工名单正式上报。填了表的,心里有了底,没填表的,当然没戏了。事实和工人们猜测预料的刚好相反,用“老爷子”的话说,就是:“80%,人们认为十拿九稳的,没转;80%,人们意想不到的,转了。”因为厂里是按转工条件和原则办事的:相同条件看工龄,工龄一样看表现。
就在名单上报的当天晚上,“老爷子”给全场职工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说:
120个指标用完了。但还有100来名进厂十几年的副业工,没有得到这个渴望已久的机会;还有100多吃商品粮的青年同志,没有排上号,更有几百名吃农业粮的临时工,只是默默地看着。对此,厂领导一律表示深切的同情和关心……为了这个事,我们从很早就发愁了。我们得知,凡是关系到个人利益的事,一般是办不好的,即使办好了,也不会人人满意。为了把这个事办好,我们首先确定了从企业大局出发,秉公办事,克服私心,一定不要出大格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才考虑那些关心、支持过我们,这次为你们说了话、写了条子、打了电话的领导和同志的意见。我们坚持原则,从大局出发,该照顾的照顾了,实在不能照顾的,没有给予照顾。我们主观上想公道,客观上确实难以做到绝对公道。对此,请你们和所有领导同志谅解。
……
看了“老爷子”的公开信,符合条件,转了的,没话说;符合条件,没转的,没话说;求过情,有门子的,转了,没话说;有人说情,没转的,也没话说。连同那些写过条子,打过电话的人,看过这封公开信以后,也没话说。大家都觉得“老爷子”这一着棋走得正!厂子又重新走上了原来的运行轨迹。
玉田啤酒厂是1986年兴建,1987年投产的,1989年即跻身于全国500家经济效益最佳工业企业行列,到了1990年,该厂在全国几百家啤酒厂中效益排第四位,人均创利排第一位,劳动生产率排第二位。在过去短短几年中,这个厂有过四次调级、两次分房、四次转合同工,每一次,开头都像沸腾的油锅,过后即马上平静。而且每次事情过后,没有告状的,没有上访的,更没有闹事或躺倒不干的。关键是,他们每一次都坚持原则,从大局出发。
要说工人一点意见都没有,一个找厂领导的都没有,也不是。就在“老爷子”写公开信的那天下午,警卫班的班长李方推门进了“老爷子”办公室,他对“老爷子”说:“这次没我,没意见。可我记得你进厂时讲的那个‘干部政策’:‘过去你多不好,现在好好干,就是好同志;过去你多好,现在你不好好干,就以现在的表现评价你,对待你;过去好,现在也好,是好上加好。’我看出来了,你是按这个‘政策’办事的,我服气。”“老爷子”问李方:“你自己认为你自己怎么样?”李方说:“我一直不错,但还没有这次转的那些同志更好!”老爷子拍拍李方的肩膀说:“咱俩想到一块了,下次吧!”
陈世增说,像李方这样的人,厂子里有一大批,他们记着你说过的话,只要你说到做到,他们就会信任你,就会在任何时候,都对厂子、对领导有信心,但你绝不能和他们来假的。
陈世增历来主张对工人不捧、不惯,不怕闹事的,不欺负老实的。1988年厂里第一次调工资,工人一窝蜂似地找他,有的人大喊大叫,陈世增一拍桌子,铁着脸说:我的原则是,让老实人占点便宜,闹事的吃点亏,不信你们看结果。当时有个干部走到哪吵到哪儿,说他自己工作三十几年了,工资才八十几元,太不合理。陈世增当着全厂职工的面问他:“你干了三十几年了,才挣八十几块钱,说明什么呢?”那位同志答不上来,陈世增斩钉截铁地说:“说明你的工作没干好,对党的贡献太少,你是党员,应该感到羞愧才是!”一看“老爷子”这样讲原则,大吵大闹的人都蔫了。从那以后,工人们都明白了,只要一心为厂,把劲使出来,该得的,一分不会少,相反,嗓门再高,门子再硬,也没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