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邮政通信事业亟需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23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与思考

邮政通信事业亟需发展
本报记者 闻佳平
编者按: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谁都知道书信往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主要途径,而且在促进整个社会生活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邮政在我国的兴起,始于清朝末年,比外国晚了几十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邮政事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并没有完全摆脱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被动局面。通信难,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几乎沉积在邮件传递的每一个环节。当今的通信难,难在哪里?如何解难?记者的调查从邮政的设备、投资、人员等方面作了一些分析,我们还希望广大邮政部门的同志和读者就此发表意见,提出尽快改变邮政通信落后状况的建议。
邮件传递要快,这是每个单位和个人的期望。我们的邮政部门为此作了艰苦的努力,但为什么距人们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呢?如何缩短这些差距呢?
现代文明下的手工作坊
邮件要得到迅速投递,快速、准确的分拣是第一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信息传递一个主要载体的邮件也逐年增加。据邮电部统计,与1949年相比,1991年全国邮政业务总量增长了40倍;而同期保障业务正常进行所需要的场所、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只增长了2倍,邮件的分拣90%以上仍靠人工。北京市邮件分拣中心1976年日处理信函不超过150万件,而1991年则达到了250多万件,每平方米日处理邮件700多件,是邮电部规定标准的2倍多。狭小的场地,原始的手工操作,再加上许多写信人书写时字迹潦草、邮码写错、地址不详等,就更加影响了邮件的分拣时效和准确率。
艰难的旅程
邮件传递能否快起来,交通运输是个关键因素。我国邮政运输的自主性历来不强。截至1990年底,全国邮政系统仅有邮运汽车11742辆,机动邮船14艘,火车邮厢562辆,在主要干线(指各省、自治区首府之间)邮件的运输上自己的运力很少,所运邮件,多数由铁路和民航部门承担。据统计,铁路部门承担了邮件运量的80%,但是,近几年来铁路的运力几乎到了满负荷运行状态。北京干线运输局是全国最大的邮政枢纽,1980年日处理邮件能力为4.5万袋,当时北京有48对客挂邮车,运力已显紧张;1991年,日处理邮件翻了一倍,最高时达到9万多袋,而客挂邮车为49对,运输部门挖空了心思,每天仍有4000—5000袋的邮件滚存。邮政干线尚且如此,县以下支线邮运就更难保证了。截至1990年底,全国共有65万多公里的邮政支线,通达4万多个邮政支局(所),邮件绝大多数依靠客运班车运送。据邮电部1989年抽查,邮件运送基本正常率仅为52.1%。作为第二大主力的民航,这几年运力也捉襟见肘。除了因天气等原因航班正点率难以保证外,邮件运量也有限制。最令邮政部门头痛的是,邮件要“冷却”24小时后才能登机。
严重不足的设施
服务量大而邮政设施太少,也是导致邮件传递慢的一个原因。截至1990年底,我国农村共有44274个邮政服务网点,平均每个网点要为2万多人服务,是国际标准(每个服务网点3000到4000人)的5倍多。按照邮政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农村邮件一般投递到乡镇和行政村,而在全国6.4万个乡镇中,目前仍有2万个没有设置邮政局(所)。据有关部门1991年调查,全国地市以上城市的65万栋楼房住宅中,有21万栋没有安装信报箱。邮件的“落脚点”少,必然影响邮件的接转效率。据邮电部1991年7月份的抽样调查,乡镇一级邮件的接转率为96.5%,行政村一级为74.3%,村民小组一级为52.6%,邮件接转到户还没有完全落实。
谁来做“绿衣天使”?
在国外,邮政属国家公益事业,邮政职员属国家公务员之列,能进邮局工作是令人羡慕的。我国在50年代,邮政部门也是人们向往的单位之一。如50年代上海市邮政局曾招工500名,结果报考者踏破门槛,多达5000人。而今天邮政部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大不相同。1988年,上海《解放日报》在对1339人作的“居民择业意愿”调查中,愿做邮政工作的仅占0.82%;在所调查的66项工作中,邮政位居第55位。由于人员来源少,导致我国邮政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邮电部所属的邮电院校只办过一次邮政班;北京市目前只有3所邮政职业高中、一所中专,全国还有很多地方连邮政职业高中也没有。
通信难,如何解决?
要改变我国邮政通信目前面临的被动局面,重要的是要增加投入。
适时调整邮政资费。邮资是邮政收入的唯一来源。在邮政收入中,信函收入又占60%以上。信函投递价格理应随着物价水平和劳务价值的变化适时调整。但我国除邮资低之外,邮政部门还承担了许多免费通信任务,如机要通信、灾情通信、义务兵通信等。这些,都造成我国邮政收入少,负担重,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在国外,邮资的调整是经常性的。我国也应该把邮政适时地引入市场机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邮资。
采取投资倾斜政策。由于投资不足,我国邮政设施的缺口很大。目前,全国还有2万多个乡没有设立邮政局(所),而要建立和维持一个邮电局(所)的正常运转,需要投资10万元,仅此一项需要国家投资20亿元,这几乎是国家前40年邮政投资总额的2倍。为了解决通信难中的一个主要难题——原始的手工操作,需要实现函件分拣的自动化。但是,进口一台中等水平的信函分拣机需要几百万美元,单靠微利的邮政企业自己来解决是不可能的。邮政同电信一样,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其经济效益是长远的。为了使我国的邮政通信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国家应该对邮政通信业采取投资倾斜政策。
按企业的条件经营。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认为邮政属于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一直到1986年12月邮政法的颁布,邮政的企业性质得到了确认,但在事实上并没有得到企业经营的条件。如我国邮政系统的固定资产基本折旧率和大修折旧率低于其他国营企业;邮政属公用性企业,应该享受低税率政策,而实际上国家对邮政所订的税率偏高;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地方邮政理应由地方投资,很多地方却不愿意为邮政多花一分钱,而一味等待着国家来投资。邮政事业要发展,必须按照企业的条件,认真经营。
可以预料,在我国,今后整个社会对邮政通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也正因为这样,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亟需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