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永不凋谢的“钢兰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23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际影星

永不凋谢的“钢兰花”
江建国
5月6日下午3时,世界著名的电影艺术家玛琳·黛德丽走完了她光彩夺目的一生,在巴黎蒙塔涅大街12号的寓所悄然辞世,享年90岁。消息一传开,她的住所前立即聚起悼念的人群。当晚,德国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头条消息就是这位女演员的去世。连日来,德国各电视台纷纷重播她的影片。她那梦幻般的美貌,她那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她那诙谐的歌喉,再次勾起人们对这位传奇性的“电影女神”从来没有忘却的回忆。
黛德丽原籍德国,于1901年12月27日生在柏林,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仰慕歌德、里尔克等人的作品,曾学过小提琴,又就学于有名的莱茵哈德戏剧学校,此后便走上演艺生涯。1929年在德国第一部有声片《蓝天使》中扮演女主角、歌女洛拉,从此一举成名。她在影片中头戴丝质大礼帽,双手捧着高跷的二郎腿,坐在一个圆木桶上侧脸轻歌的形象,已成为30年代艺术的典型形象,她演唱的插曲“我从头到脚为爱情而生”开创了一代电影歌曲的风格。1930年,《蓝天使》和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法国的《感伤的罗曼斯》和苏联的《顿巴斯交响曲》等并列为当年最佳影片,且位居第二,仅次于《城市之光》。此后黛德丽赴美国好莱坞,又拍了《摩洛哥》、《西班牙舞女》、《上海快车》等影片,佳评如潮,奠定了她在影坛上的地位。
但是,黛德丽决不仅仅是个世界闻名的电影明星。面对30年代德国法西斯的猖獗,她义无返顾地投身于反法西斯斗争的举动,使得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在仰慕她的艺术之余,又增添了对她的风骨的敬意。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为了拉拢她替法西斯贴金,曾下令动员她回国,答应把她捧成“德国电影皇后”。黛德丽拒绝了。不仅如此,从1933年开始,她在好莱坞就竭尽全力帮助受纳粹迫害而逃亡的进步人士。1939年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黛德丽加入了美国国籍。
40年代初,德国对美宣战后,黛德丽更积极地投身于反法西斯斗争。她到电台、工厂去演唱、募捐,常常是凌晨3时就起床去兵工厂慰问夜班工人,中午又到别处去演出,一天要演6至8场。1943年,她毅然报名参加美国战地文艺服务团,奔赴反法西斯前线慰问盟军士兵。1944年初,她在北非战场阿尔及尔歌剧院首次登台时,几千士兵为之欢呼。演出时,附近落下炸弹,剧场灯光骤然熄灭,全场高呼“接着演,接着演!”士兵们掏出手电筒,为她照亮舞台。跟她合作的一位喜剧演员想到防空洞躲躲,她却坚持不走,平静地说:“要是炸弹击中了,我们会复仇的。”她经常是站在卡车上为士兵演出,也曾在捷克斯洛伐克站在坦克上为苏联军队演出。她在前线电台的节目中用德语号召说:“小伙子们!不要为希特勒卖命。这场战争是混帐!希特勒是个大蠢货!”她的足迹遍及北非和欧洲前线,直到战争结束。事后人们说,黛德丽在前线的时间比艾森豪威尔还长。当时,这位赫赫有名的电影明星,竟像所有的士兵一样,把行李限制在55磅以内,她和士兵一起排队领饭,从不抱怨条件艰苦。一名陪同她的军官钦佩地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好战友!”著名战将巴顿将军曾赠她手枪作为纪念。1945年她和盟军一起进入解放后的巴黎,同戴高乐将军一道向凯旋门前的无名战士墓献花。战后,美、法政府曾先后向她授勋。黛德丽的好友,当时的美国战地记者、著名作家海明威称赞她是“直布罗陀海峡的岩石”。
黛德丽把她对人生的理想寄托在她的歌声中。在战地服务期间,她发挥了她的歌唱才能。起源于巴黎蒙马特高地的“尚松”(一种诙谐的民间歌曲)到了她的口上,便焕发出无穷的魅力。50年代起,作为歌手的黛德丽开始了她更为灿烂的第二次艺术生命。她到过欧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用歌声传达爱情、友谊和正义,赢得了亿万观众的狂热欢迎。1959年,她到巴西举办音乐会,涌到机场去迎接她的人多达2.5万。当晚她唱最后一支歌时,竟有上千人啜泣起来。1965年她到墨尔本演出时,简直走不出剧场,工作人员刚要开门,便有无数只手伸过来……她在当时的冷战气氛中毅然访问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华沙等地。一位苏联记者曾写道:“玛琳·黛德丽远比广告画上的她更深沉、更高大。她的美丽、她的天才是和她的内心世界分不开的。”黛德丽一直演出到70多岁,1975年后才退出舞台,隐居巴黎。
德国著名作家艾利希·雷马克(《西线无战事》的作者),在小说《凯旋门》中把对黛德丽的敬仰之情移到其中一个人物身上,为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立了一座纪念碑,他在小说中称她是一朵“钢制的兰花”。(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