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做党的人 写党的歌——记解放军著名女词作家刘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2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做党的人 写党的歌
——记解放军著名女词作家刘薇
张梅珍 张月奎 王振凯
初春,在北京军区召开的学习雷锋大会上,当一位年近七旬的女作家深情地朗诵完自己刚刚创作的歌词时,会场上旋即爆发出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她叫刘薇,著名词作家,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一级编剧。她在50年的创作生涯中,把自己的脚印深深地镌刻在《讲话》精神指导的道路上,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奉献出3000多首歌词。其中有80多首获全国、全军及省市级优秀创作奖,与同志们合作的10余部大型组歌,有的已被拍成电视音乐片,还有两首队列歌曲被总政治部向全军推荐。
1943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刚刚入党、在晋察冀边区七月剧社当演员的刘薇看到一些反动势力勾结日寇通敌卖国的卑劣行径后,义愤填膺,便第一次拿起笔,试着用山西方言写了一首富有浓郁战斗气息的歌词《骂阎锡山》。这首歌词,经唐诃同志谱曲后,一下子就在晋察冀边区流传开了。一名13岁的儿童团员唱着这首歌光荣地牺牲在敌人的刺刀下。刘薇领悟到:一支战歌,就是一把利剑,一枚炮弹,一曲冲锋号。从此,她开始走上为兵写歌的道路,努力实践着自己对党的誓言:听党的话,做党的人,写党的歌。
火热生活中采撷创作的音符
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这是刘薇一直遵循的原则。1964年,刘薇随部队拉练住在一位大嫂家。那晚,大嫂和她坐在炕上唠家常,从月上东山一直说到鸡叫头遍,大嫂把一肚子的甜酸苦辣全都倒给了这个解放军妹子。刘薇问:“大嫂,你为啥跟我讲这么多心里话?”大嫂一把抓住她的手说:“亲人啊,解放军啊,你是俺的亲人,这些话,不对你们说对谁说?”
一声“亲人”的呼唤,使刘薇眼前突然一亮,灵感顿生。军民之间火一般的情谊燃烧着刘薇,她激动不已,向自己长期合作的伙伴洪源同志讲述了感受,于是一曲情深意长的《看见你们格外亲》(生茂曲)就在他们的笔下诞生了。这首歌经马玉涛演唱后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其实,刘薇的歌词,哪一首不是来自火热的生活?哪一首不是她“身入”生活的结晶?《老房东“查铺”》是她随部队急行军到晋东南,在深夜看见老乡为战士烘烤淋湿的衣服有感而与石祥同志合作写成的;《妻子的话》是她在锡林郭勒草原和军人的妻子聊天后而写成;《离队的时刻》是她在老兵退伍之际陪一位警卫战士站岗中写成的。刘薇说,生活是作品的生命。
一片“兵”心铸词魂
在数百万解放军战士中,认识刘薇的人不算多,可是不会唱刘薇写的歌的人却很少。她笔下流淌的,全是兵的生活,兵的感情,兵的理想和希望。
1986年12月,军区一支部队到边防执行任务即将出发的消息,又唤起了老作家追逐生活的热情。她从团长、政委找起,文化部长、政治部主任……但一路“红灯”。
领导们关切的阻拦没有动摇刘薇执意随队的决心,一双胶鞋、一身军装的刘薇终于登上了战士们乘坐的闷罐子车厢。爬大山,跨深谷,上哨卡、下班排,越是艰苦的地方,她越是想见那里的士兵。
一个月以后,她与青年作家王晓岭合作的大型声乐组曲《战地之光》上演了。它以新颖的形式,深刻的哲理,浓郁的生活气息夺得全军第五届文艺会演优秀创作奖。
近些年来,她和同志们为许多部队写了师歌、团歌、连歌和一系列雄赳赳气昂昂的队列歌曲,像《打靶歌》、《投弹歌》、《擦枪歌》、《走向练兵场》等。
刘薇的歌,写在战士们的生活中,刘薇的情,印在战士们的心坎上。
甘愿化为泥土
在刘薇的抽屉里,有一个记帐本,记述着自1977年恢复稿酬制度以来她所获得的稿费收入。4元、6元、20元,最低的一首歌词稿酬只有2元5角。在这14年中,刘薇扎扎实实深入生活,呕心沥血地思索,夜以继日地劳作,一点一滴地积攒了一万元稿酬。
有人劝她:你家连套高档家具都没有,简单得就像办公室,这回可以装修一下了。有人劝她:还是留着出本自己的歌词集吧,出版费少说也得要一两万。
还有人劝她:你不是很疼爱孩子吗?留给他们吧。
刘薇都摇摇头,她早就有自己的打算。她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在歌词界队伍面临青黄不接的时候自己应该为党分忧,尽一名老文艺战士的职责。她要把钱用在培养下一代上,宁可自己化为泥土,也要让母亲的文艺大地上生长出更多的绿草。于是她毅然把这一万元稿费陆续捐赠给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为此,学会设立了“全国青年歌词创作奖”。这个奖,已经评了三届,有30名作者获奖。愿作尘埃凝甘露,化为滴水润桑田。“全国青年歌词创作奖”,鼓励了一批年轻人立志党的文艺事业。
刘薇的歌唱出了对母亲的热爱,也唱出了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附图片)
刘薇与战士们在一起。    新华社记者 曹燕行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