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笔记小品可蔚大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4
第8版(副刊)
专栏:

笔记小品可蔚大观
萧乾
读书界向来对野史有所偏爱。野史大多是信手拈来的历史片断,且往往出自亲历者之手。文直事赅,不虚美,不隐恶,而文笔潇洒自如,意味隽永,自然朴实,篇幅不长;可以摊开来仔细咀嚼,也可供茶余酒后、行旅倥偬中,随手浏览。
鲁迅在《华盖集》中,曾几次对野史表示过好感。在《忽然想到》一文中写道:“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的阳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又在同书《这个与那个》一文中说:“野史和杂说自然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但看往事却可以较分明,因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
全国文史研究馆所编的《新编文史笔记》丛书,内容也属野史杂说的范畴。我们希望这些以亲闻、亲见、亲历为主的轶事掌故、琐闻杂记,写人、事而摒除误会曲解,述历史而符合真实面目。
作为一种短隽有味,文字清奇而又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笔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它始自魏晋,盛行于宋代。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南宋陆游的《老学庵记》,明朝张岱的《陶庵梦忆》,清朝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以及本世纪30年代初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都是文学史上的奇葩。然而,近年来笔记无人问津。因此,我们出这一套书,也包含着挽回颓势之意。
全国各省(区)市32所文史研究馆拥有雄厚的稿源,两千多位馆员和各馆联系的社会人士,都是丛书的撰稿人。他们都是文史界的耆宿,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有的反对过帝制,有的在“五四”运动中扛过大旗,他们目睹过军阀的横行霸道,也经历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这些历尽沧桑的饱学之士,他们的所见所闻,是我国亟待抢救的“活史料”。
本丛书初步计划出4辑,分别由各地文史研究馆编辑,内容亦以本乡本土为主。因此,各册势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本着笔记固有的传统,所收各文题材不嫌庞杂。举凡与文史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或记闻见杂事,或叙往昔交游,或忆社会百态,均在搜罗之列。时间跨度则自清末以迄1949年为止。这正是中华民族从闭关自守到走向世界,从落后羸弱到奋发图强,是天翻地覆、风起云涌的大半个世纪。其间,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涌现过多少杰出的人物。以这一时间跨度为背景题材写出的笔记作品,必然是内容最为丰厚的。
在选稿标准上,我们坚持史料一定要真,内容要新;既要防止以讹传讹,也力避炒冷饭。在写法上务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每篇以千字为度,希望借此在文风方面,提倡一下简约。在版式上,则想做到既利于阅读,又便于携带。
恳切希望文史界方家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正。
(此文为《新编文史笔记》丛书的总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