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穿礼服的队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4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穿礼服的队伍
吴其辉
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穿着笔挺的毛料礼服,出现于重大的迎宾场合,迎送的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的高级将领。
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那立则长城般的伟岸挺拔,行则铁流般的场景画面,不仅无数次地博得广大观众的欢呼喝采,而且深深赢得国内人民的爱戴和五洲宾朋的赞佩。
这就是人们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部队——陆海空三军仪仗队。
有人说三军仪仗队是人民解放军这本大书的“封面”,也有人说三军仪仗队是人民解放军这部史诗的“序章”。就是这支队伍,自1953年春天在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关怀下组建以来,以军人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仪仗事业的无比热爱,用自己的青春活力,雕塑出威武、庄严的美,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军队的形象,为共和国赢得了崇高的荣誉,为党旗、军旗增添了光辉。然而,他们——仪仗健儿平凡而又艰苦的生活、严格而单调的训练和为此付出的巨大牺牲,却鲜为人知,甚至令人不可思议。
场上三分钟,场下三年功是仪仗兵生活的生动写照。仪仗司礼任务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每次任务只有做一次的机会,任何差错和失误都将给国家和军队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这些经过千挑百选十八九岁的小伙子,走进仪仗队的军营,完成从老百姓到军人、从军人到合格仪仗兵这样两个转变,谈何容易!
为了矫正痼癖,为了把自己锤炼成合格的仪仗战士,许多同志一开始就对自己进行“整容式”的形体强化训练。有的捆直双脚睡觉,矫正八字脚,有的不枕枕头睡觉,纠正小驼背;有歪头习惯的同志就在衣领上别别针,凭着“悬梁刺骨”的决心和“卧薪尝胆”的毅力,终于将军人之魂,民族之魂注入了年轻仪仗兵的血液之中。
为了任务的需要,年轻的战士坚持成千上万次地托枪、劈枪、抓枪,肩、肘磨破了,终于磨练成了真正的军营男子汉;周而复始地踢腿、摆臂、落地,腿脚肿了,终于跨过了从老百姓到仪仗兵的漫长的路,终于练就了“走似铁流滚滚,站似青松挺立,坐似泰山不动;看起来三线分明,听起来足音如鼓,量起来准确无误”的过硬本领。据估算,一个仪仗兵服役三年,训练要流一吨半的汗水,“大头鞋”要穿坏9双,三年踢的正步加起来能走完一个万里长征。
尽管仪仗兵和普通兵享受完全一样的待遇,服役期满一样退伍回乡,但特殊的任务,特殊的标准,特殊的要求,特殊的训练造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献身仪仗,为国增光的优秀军人,涌现了无数催人泪下的事迹。被称为“天下第一兵”的老仪仗程志强同志,在中国仪仗兵的队伍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甘愿为之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沉重代价。在父母为他准备的婚礼上,他为了接受外国总统的检阅,不得不宣布缺席由妹妹“替代”;为节省开支、替家中还清欠债,他毅然做出5年不探亲的“绝情”之举;国庆阅兵时,他凭着苦练出来的本领,克服年龄大、疾病等问题,在规定的时间里,用规定的步幅和步速,高举军旗通过天安门,一点不差地落在划好的停止线上。老班长孙庆华,是队列教练员,不仅自身素质过硬,而且组织指挥有方。为此,先后有7个大单位来人联系要他去当训练教员,并保证提不了干也给转个志愿兵,面对这明摆着的“农转非”,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孙庆华首先想到的是仪仗队任务的繁重和急需技术骨干的情况,想到队里同志们对仪仗事业无私奉献的桩桩感人事迹,反复掂量权衡之后,终于下定了决心:留在仪仗队,站在党最需要的地方。执行队长王国宏高大帅气,是迎宾场上的排头兵,谁料想个人婚事却成了“老大难”。几年来,小王接连谈了好几个女朋友,都因他没工夫和她们“建立感情”或不愿意转业回地方而“吹了灯”。不管怎样,凭他那种爱仪仗胜过一切的“犟劲”,相信会有丘比特之箭射中他的。面对着这一个个军营男儿,欣赏着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谁能不肃然起敬?他们没上过前线,没消灭过敌人,可谁能说他们没作出过奉献和牺牲?!
正因为如此,38年来,三军仪仗队从组建到现在,全队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16次,获得锦旗180多面,有800多名战士被上级调到其它单位充当骨干,全队多数党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标兵或立功受奖。
我们的仪仗队在举国举世的目光审视中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