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永远根植于人民之中——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与首钢工人纪念《讲话》座谈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26
第3版(要闻)
专栏:

永远根植于人民之中
——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与首钢工人纪念《讲话》座谈会侧记
新华社记者 张严平
“老延安”们仍清晰的记得,50年前毛主席在延安发表《讲话》时的音容笑貌;年青的一代日渐悟得,为什么《讲话》的魅力这样长远、隽永……
近日,首都文艺界的几位老同志与首钢工人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一起开怀畅谈。他们达到一个共识:文艺的生命在于永远根植于生活与人民之中。
孟于,这位当年“鲁艺”艺术系的学生,在延安舞台上扮演过许多歌剧中的角色,其中“白毛女”是她最真切实践《讲话》精神的主要艺术形象。杨成武将军当年在前线写给他们剧团的信,称他们演出的《白毛女》为夺取战斗胜利立下了功绩。几十年过去了,《讲话》精神为她的艺术生命注入了不竭的活力。她在几年前卸下中央歌舞团团长的担子后,又和一些老同志创办了首都“老干部合唱团”。他们深入厂矿学校,走遍祖国天南地北,用歌声向人民传播美,受到社会各界的敬意,如今这个团蓬勃兴旺。
李琦,这位享誉画坛的著名画家,刚到延安时,还是一个不识人事的娃娃。毛主席曾拍着他的头问道:“几岁了?”他答道:“9岁了。”人生的第二个“九岁”他是在延安度过的。那儿的领袖、战士,那儿的风土人情,那儿的一草一木,奠定了他绘画艺术的坚实功底。日后,他画出的《主席走遍全国》、《周恩来》等一批杰作,成为国内画界的精典作品。这次座谈会上,他把自己的三幅力作赠送给首钢工人。
改革开放的时代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作为《讲话》精神的继续,今天我们的文艺就必须真切反映改革时代的风貌。这一点,对于企业精神文明的排头兵——首钢人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首钢的文艺生活方针立足于为基层、为生产、为职工。全公司有业余文化协会39个,其中有舞蹈、音乐、摄影、美术等各类内容,会员达数万人,工人们自愿参加,自己管理自己,自娱自乐。
晓城是近几年家喻户晓的歌词作者,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名工人词作家,他就在首钢工作。
座谈会上,他回顾自己的创作道路,深感火热的一线生活是他创作的生命之根。他还记得,当他第一次踏进首钢,深深的为眼前那壮观景象所吸引:高炉,厂房,还有那现代化高速转炉出钢时的辉煌场面,边走边看,情感的闸门猛然打开:“踏上这片火热的土地,一切都是那么神奇,刚刚播下燃烧的种子,转眼传来开花的消息……”这首歌词一气呵成,很快被谱曲,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录放,并作为每周一歌,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播出,受到广泛好评,获了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晓城的歌词有了更新的内容与深度,几年来,他先后写下了《开拓者》、《共和国永远铭记》、《生活越美歌越甜》、《我们奉献爱》等一大批歌,分别在刊物、盒带、电台上发表、播出。晓城作为插队北大荒的一代人,他说:“我虽然没有生活在《讲话》的年代,但我自身的实践使我确实感到《讲话》精神长存。我愿永远做一名工人词作家,为人民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参加这次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的座谈会的还有著名老文艺工作者阿良、赵子岳、李波等。大家谈过去,谈现在,谈未来。谈到邓小平同志最近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讲话时,更为兴奋。他们认为,小平同志的讲话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开拓了一个更大、更新、更美的空间,在祖国一日千里的经济建设的形势下,将会有更多的反映这个时代的文艺作品问世。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