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讲话》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体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28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讲话》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刘勇
由于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讲话》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既有明确现实针对性,又有高度理论概括性的文艺思想体系。《讲话》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体系,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思想内涵也随着时代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讲话》的开放性特征首先体现在它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和对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上,《讲话》的精神显示着一种历史的连贯性和延续性。《讲话》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从文艺运动与革命战争的相互关系上深刻总结了“五四”以来革命文学运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讲话》在肯定“五四”以来“文学和艺术是一个重要的有成绩的部门”的同时,也指出了文艺民族化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对文艺民族化的要求是一贯的,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和《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也都先后反复强调了要创立“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强调新文化必须“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并且把民族性规定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首要特征。在注重民族性和现实性的同时,《讲话》也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强调了文艺的世界性和继承性,指出“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在古今中外文学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创造,这是《讲话》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贯体现。后来毛泽东同志又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进一步升华了《讲话》提倡的革新创造精神,并一直成为指导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基本原则。《讲话》对历史的总结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其本身的现实针对性,《讲话》以一种浑厚的历史感显示着它的理论生命。《讲话》的开放性特征更体现在它由实践活动向理论体系转变过程中的飞跃。《讲话》不仅把一般的文艺实践活动总结为具有某些规律性的文艺理论,概括成一些相互对应的美学范畴;也不仅仅继承和发扬了列宁提出的艺术要为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服务的基本思想。更重要的是,《讲话》把一般的文艺理论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进而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发挥了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讲话》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为论述中心,不仅科学地阐明了文艺工作者的方向、立场、感情以及文艺本身的一系列思想理论问题,而且在论述这些问题的整个过程中显示出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尤其在论述艺术的源与流、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普及与提高、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继承与革新等各对矛盾关系时,《讲话》以其独有的唯物辩证法的思辨力量,深入浅出,举重若轻,表现了极大的美学感染力量。《讲话》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不仅正确解决了特定历史环境条件下所存在的各种具体文艺问题,而且总括了整个革命文艺创作的全过程,涵盖了文艺工作者思想和艺术修养的各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讲话》在一个根本方向上引申出了极为深广的理论层次和极为开阔的思维空间,它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引导着人们进行开放性的探索和思考。
《讲话》的开放性特征还体现在它始终闪烁着一个基本的核心理论的光芒,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讲话》从很高的思维逻辑层次上提出了看问题和处理问题都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的科学论断,《讲话》当中反复强调:“我们根本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实践出发。”《讲话》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弘扬。《讲话》不仅所阐述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且整个的理论支点和理论框架都显示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这是《讲话》长久的理论魅力所在。
在邓小平同志鼓舞我们思想再解放一些、改革的步伐再大一些的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用更为开放的思路来理解和领会《讲话》的开放性特质,无疑将会得到更大的启发和收益。
编后:在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50周年之际,今天刊登首都几位博士、博士生的文章,以飨读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