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国防科技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深切缅怀聂荣臻元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2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国防科技事业的伟大奠基者
——深切缅怀聂荣臻元帅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1992年5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聂荣臻元帅不幸与世长辞。噩耗传来,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广大科技工作者、职工和部队官兵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深切缅怀这位为发展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奠基人。(一)科技发展宏伟蓝图的设计师
聂帅,作为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长期主管国家和军队的科技工作,并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任主任,是我们国防科技战线可敬可亲的决策者和领导人。
建国40多年来,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历尽艰辛曲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防科技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思想觉悟高、专业技术强、作风过硬的国防科技队伍;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的路子;不但基本解决了从常规的陆海空军武器装备到尖端的战略核导弹、核潜艇、人造地球卫星的自行研制和生产问题,而且带动和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核、航空、航天、造船、电子、兵器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已成为我国工业现代化的骨干力量。所有这一切,都和聂荣臻元帅的伟大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新中国建立初期,聂帅受党中央委托,具体领导和组织新中国的科技工作。这期间,他协助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他以战略家的雄才大略,首先抓了科技方针与科技规划的制定。1956年,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议,中央决定制定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聂帅是国务院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人之一。他亲自为规划内容确定的几个重要方面,实际上成为新中国科技政策的重要内涵:“一、必须建立世界上已有的,又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所必需的尖端学科,如喷气技术、计算技术、原子能和无线电电子技术等。二、基于我国的特点,需要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大问题,如长江、黄河的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等。三、在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和科学技术发展方面急需研究的关键问题,如农业、冶金、能源开发等。四、各业务部门在当前和不久的将来在实际生产中和基本建设中需要解决的较大的科学技术问题。”聂帅领导六百多位科学家、技术人员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把经济和国防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重要科学技术研究任务和重点。聂帅亲自指挥我国科技战线的全体同志,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提前实现了纲要规定的任务,实现了新中国经济和国防综合实力的迅速提高。纲要所体现的科技发展政策是新中国历史上一项十分成功的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科技攻关大军的杰出指挥员
为了在国家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实现宏伟的科技发展蓝图,聂帅提出了组建国防科技“主力兵团”的思想。1956年5月,在钱学森等专家的协助下,他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了进行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建议组建导弹研究院,尽快开展导弹技术的研究、制造和技术干部的培养工作。同年10月,导弹研究院成立。之后,在中央的统一规划下,又陆续组建了核武器、航空、舰艇、常规兵器、空间技术等一批研究机构、试验基地和国防科技高等院校。鉴于国防科学研究的任务越来越复杂繁重,1958年,聂帅又向中央建议,成立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军武器装备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样,逐步形成了国防科研、试验、生产体系,为国防科技的深入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和聂帅的组织实施下,我国国防科技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苏联的限制。聂帅在分析当时的形势后认为,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实现国防现代化。再说,最先进的东西人家也不会给你,唯一的出路是走自力更生道路。为此,他给周总理写了一个报告,明确提出了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为辅”的方针。这一远见卓识的方针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赞同。当时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个方针,我们才掌握了尖端技术,闯出了一条自行研制的道路。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仍然坚持贯彻聂帅提出的自力更生的方针,对外国的技术,积极争取而不依赖,努力学习而不迷信,大胆引进而不照搬,通过消化、吸收、创新,来推进国防科技建设。
在组织科研力量攻关方面,聂帅采取将全国的“技术力量相对集中,形成拳头,进行突破”的战略措施,将全局上分散的劣势,集中起来形成局部的优势,使科技战线获得一次次突破性成就。特别是自1962年成立了由周总理、贺龙、聂荣臻等15人组成的中央专门委员会以后,更进一步加强了对国防尖端和常规武器研制的领导,集中了各有关方面的主要力量,卓有成效地组织了全国大协作。根据中央的决策,重点发展以研制导弹、原子弹为主要目标的国防尖端技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迅速集中全国力量进行科技攻关,终于在1964年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之后又连续研制成功导弹核武器、氢弹,并在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组织这些重大科技项目过程中,聂帅多次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导弹、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也凝聚了聂帅的大量心血。几十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实行集中领导,统一指挥,是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基本经验。
六十年代初,聂帅积极贯彻毛主席针对尖端武器研制提出的“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指示,在科研战线组织了国防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研究机构的大协作,形成全国“一盘棋”。正是由于这种社会主义的全国大协作,才使我们国家在较短时间内攻克了研制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难关。大力协同作为国防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种优势。
聂帅把在解放战争中党中央组织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艺术有效地用到科技工作中来,把成千上万的科技大军组织起来了。对此,钱学森同志1989年12月25日祝贺聂帅90寿辰信中所谈深切感受,代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体会:“是您协助周恩来总理在社会主义中国创立了现代高技术,也就是尖端技术,从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直到定型生产的一整套组织管理的制度和方法。我想这是把四十年代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的成功经验运用到现代大科学工作上来了。这一整套组织管理的制度和方法不仅是科学的,而且也是结合我国实际的,是社会主义的。它们不但在过去‘两弹一星’事业中是成功的,现在的国家高技术工作也应该采用……这一整套制度和方法,如果引入新的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和人机相结合的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将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第三步时必须采用的。”
(三)知识分子的良师益友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聂帅长期精心培育和造就了一支具有高度思想觉悟、较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国防科技队伍是分不开的。
建国初期,我国国防科技队伍基本上是空白。聂帅受命主管国防科技工作后,把组织国防科技队伍当作一项战略工作来抓。在他的直接主持下,从全国抽调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充实到国防科技战线,作为骨干力量;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在国外的科学家回国;从早期留苏和建国前后的大学毕业生中,选调了上千名优秀人才,作为承上启下的中级科技人员。短短几年,就组建起一支老中青结合、门类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国防科技队伍,初步满足了当时国防科技工作的需要。为培养科技队伍后备人才,他一方面组织派研究生和留学生出国深造,一方面积极组建国防科技工业高等院校。对科研急需的专业人才和属于空白的新兴学科,在现有高等院校开设新的专业。通过这一系列有力措施,使院校源源不断地为国防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研究设计人才。
聂帅十分关心这支科技队伍的成长。六十年代初,为纠正党内“左”的倾向给科技战线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危害,聂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亲临许多科研单位,倾听科技人员的意见。他对知识分子工作中宁“左”勿右的错误作法痛心疾首,从千头万绪中着重提出了正确看待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红”与“专”、保证科研人员每周有“六分之五”研究工作时间等几个根本性的问题。之后,又主持起草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简称“科学工作十四条”),保证了科研工作健康进行。这一重要的政策性文件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中国第一部“科技工作的宪法”。1961年7月,中央批转了这个文件,要求各部门积极贯彻执行。
聂帅一贯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身体力行。在他主管全国和军队科技工作后,更是视知识分子为国家的宝贝。在整风和反右斗争中,一些科技专家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聂帅积极向中央反映,同时勉励科学家们以事业为重,继续为国防现代化做贡献。1962年2月,聂帅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他和周总理、陈毅同志一起,正确地估计了我国知识分子队伍的基本状况,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宣布他们是人民的知识分子,革命的知识分子。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聂帅极力争取在中央文件中把保护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内容写了进去。但他还不放心,又亲自找陶铸同志,要他设法保护这批国家的宝贵人才。不久,聂帅也受到了攻击和诬陷,但他仍在想法保护科技人员。有些科学家在原单位受到冲击,聂帅就以工作需要为名,把他们临时“借”到北京。在那些日子里,聂帅为使科技人员少遭迫害,不知操了多少心,也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不夜!
对科技人员生活的冷暖,聂帅也无时无刻不挂在心上。他曾不止一次地公开表明:“我自己就是一个大管理员、勤务员,我自愿为他们的工作服务。”六十年代初,科研单位和试验基地的生活一度十分困苦。聂帅知道后心情很不平静,毅然亲自出面向各大军区求援。物资运到后,他关照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同志说:这批鱼、肉、大豆、海带都是专门给科技人员的,其他任何人不得动用。近几年,聂帅因为高龄不再领导科技工作,但他的心始终同科技事业,同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联在一起,正如他自己所说:“有关知识分子的重大问题,我都向中央提出建议”。聂帅不愧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是正确理解、创造性地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光辉典范!
(四)深情遗愿寄后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防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年届八旬的聂帅,不顾体弱多病,仍然十分关心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积极支持张爱萍等同志把研制洲际导弹、潜地导弹、通信卫星作为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国防尖端技术的重点任务,并加快新型常规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对完成这些任务的每一步进程,他都给予密切关注和热情鼓励。这三项重大任务的圆满完成和性能比较先进的新型常规武器的研制成功,实现了国防科技事业新的突破。
进入90年代,聂帅已年过九旬,还殷切希望科技工作者牢记科技兴国的重托,特别关注抓好电子技术。1991年11月,他抱病给《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一书作序。在序中,聂帅深情地说:“国防科技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鲜为人知的领域,投身于这项事业并为之长期奋斗的人们都是无名英雄。”“当前,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迅猛发展,并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军力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今后的十年是振兴中华关键的十年。在实现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第二个战略目标和新科技革命中,我国科技工作者担当着重大的历史责任,也是一个大显身手的机遇。作为科技战线的一名老战士,我期待并坚信,具有光荣传统的国防科技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先导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创造无愧于伟大祖国、无愧于中华民族的新的业绩”。这是聂帅给国防科技战线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留下的深切遗愿。
我国国防科工委全体同志,决心以聂帅的遗愿为动力,坚决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倡导制定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承和发扬国防科技战线长期以来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求是、大力协同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不断作出新贡献。这是我们对聂帅最好、最永久的缅怀。
我们国防科技工业战线最崇敬的老总——聂荣臻同志永垂不朽!
 (新华社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