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小城风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2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小城风情
朱英华
老天善解人意,刚才还飘着纤纤雨丝,转眼间沙弗豪森上空云散天晴。前来接站的导游雅克迈女士,微笑着领我们走进小城。
沙弗豪森位于瑞士北部边境,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她小巧玲珑,仅有3.6万人口,是沙弗豪森州的首府。尽管世事沧桑,人间巨变,她依然保持着昔日的风姿——美丽,宁静,充满魅力。清澈碧透的莱茵河,静静地贴着城边流过,像给她披上一条蓝色披肩,赋予她无限妩媚和灵秀。建于1858年的穆诺特古堡雄踞一隅,在今天的导游册上,它成了沙弗豪森的象征。堡顶辟有酒吧和舞厅,游人可来此登临揽胜,抒思古之幽情。守护人仍如往昔,夜夜敲响堡上的大钟。市内石砌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都是十六、十七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当地房屋的窗户都突出墙平面,有人将它译作“凸肚窗”,外表同我们的封闭阳台差不多。但它饰以彩绘雕刻,比阳台可要漂亮多了。从每一扇凸肚窗的格局和气派,可以想见早先房主财产的多寡和审美情趣的高下。这种凸肚窗除了美化环境,其实用功能有二:一,夏日纳凉;二,供深闺的小姐们散心解闷观街景。望着这些中世纪的遗产,雅克迈女士不无自豪地说:“沙弗豪森是瑞士保存得最好的古城之一。”她告诉我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空袭德国,曾误炸沙弗豪森,临街有几幢风格不同的房子,是后来重建的,对此人们至今深以为憾。
散步归来,我们到下榻的旅馆餐厅用膳。这时,一位20来岁的姑娘大步走进店堂,既不言语,也不入座,从身上的帆布包里掏出布袋娃娃和动物之类的小玩具,依次在每一张有食客的桌上放一个,我们这桌自然也不例外。我们不知底细,遂向雅克迈女士请教。原来,这是当地残疾人一种流行的募捐方式。那姑娘是个聋哑人。残疾人有的没有职业,只在有关部门领取生活补助,有职业的,收入也较正常人少。他们便以这种方式向别人求助,所卖物品没有定价,随买主高兴,钱多钱少均可成交。姑娘摆放完毕,又从头开始,挨桌前去作无声的交流。不乏慷慨解囊者,递上一张张钞票,姑娘报以甜甜的一笑,表示由衷的谢意;也有囊中羞涩或无意破费者,把那小玩意儿退还,姑娘也不介意,依然是一笑了之。这大概也和中国人一样,“买卖不成仁义在”吧。
吃完饭,我们又和雅克迈女士一起走大街,穿小巷,一路寻幽探胜,看不够骑士私宅,贵族府邸,旧时行会总部……雅克迈一一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听来没有丝毫职业导游味,更像是相识已久的朋友间海阔天空的聊天。随着话题的展开,年近半百的雅克迈还向我们谈起她的家庭和她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她说:“物质上该有的我们都有了,但这并不等于幸福,人只有努力为社会工作,对他人有益,才是真正的幸福。”
送走雅克迈女士,已是晚上10时多。当我们回到旅馆,发现门口围着一大堆人,不时还响起一阵阵掌声、笑声。走近一看,人群中央有一位穿牛仔裤和长袖T恤的女士,正在人们的鼓动下起劲地给一位坐在一张高凳上的男士擦皮鞋,动作十分麻利,很快大功告成,又有人开始替她招徕新的顾客。大概在一群白种人中,我们几个黄种“老外”格外引人注目,有人便上来邀我们让女士一试身手。我们还以为是一些无聊青年在玩恶作剧,弄不好会被狠敲一记“洋竹杠”,赶紧婉言谢绝。但细看又觉得不像是胡闹,围观者中有几位老人,好像是年轻人的长辈,在一旁含笑不语。一位知情者告诉我们,擦皮鞋的女士并非以擦鞋为生计,而这天是她30岁生日,朋友们决定,她必须在街上义务为3个人擦干净皮鞋,围观者多为她的家人亲友。我们听后不禁哑然失笑,这么过生日还是第一次听说。其中或许含有赞美劳动或弘扬为他人服务的精神。不一会儿,女士完成了定额。人们七手八脚地把她抛举起来,这一别出心裁的生日庆典也达到了高潮。欢声笑语簇拥着擦皮鞋女士缓缓离去,夜风中飘溢着青年人的活力。
回到房里,我久久地品味着沙弗豪森浓郁的古风和淳朴的人情。渐渐地,浓重的睡意袭来,朦胧中,穆诺特古堡的大钟响了,一声声伴我进入梦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