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文艺大众化的实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28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文艺大众化的实现
北京大学 马相武
文艺大众化的真正实现和文艺与群众的自觉结合,是40年代以后的气象。毛泽东的《讲话》,最早明确提出并充分论证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和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问题;对文艺为什么人以及如何为等原则问题,作出了重要回答;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理论也得到了系统的阐述。文艺大众化的典范作家赵树理提出:要写出受大众欢迎的作品,“就得深入群众,研究他们的欣赏习惯”,同时适合他们的爱好,“照顾群众的习惯,使我们的兴趣与群众的兴趣取得一致。”文艺的大众化,是大众的精神需求、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在创作中的体现,它是文艺为大众的必然,也是大众文艺的基本属性和要求。
大众文艺注重摹写大众的普通文化心态,适合大众的文化水平、欣赏能力和心理需要,具有通俗性和大众性等基本特征,承载着历时的传统情结和共时的流行观念。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境遇和背景,曾使大众尽快地作出符合阶级利益和道义信仰的思想及行动抉择。大众文艺或先或后地对这种抉择发生影响。这是大众文艺的文化品格。
大众文艺具有鲜明的社会和时代属性。社会经济形态的激变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也刺激着大众文艺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当代大众传播媒介的扩展,更加剧了传统的大众文艺同外来的大众文艺的碰撞,新的现象便是大众文艺的外来化、都市化和商品化。外来大众文艺以其膨胀的体积充斥着传统大众文艺。文艺总体格局的重心也由过去的纯文艺移向大众文艺。当代的大众文艺以都市市民为对象,其都市化的流变趋向同商品经济市场竞争密切相关。在商品经济规律作用下,大众文艺的审美因素部分流失,使之具有明显的娱乐性和消遣性。同时,由于大众文艺作品采取商品流通的普遍形式,市场效益起直接作用,现代都市大众文艺的读者很难保持一种个性化的生活思考和审美感受。因此也反映出大众文艺的某些弱点:如民族文化生活中美的精灵的消失,艺术想象力的衰退,有碍于民族精神发展;商品化的精神和官感享乐主义消费侵蚀、洗涤非商品化的民族精神及其生存土壤。新的大众文艺的创造和研究,需要关注的读者及其社会的时代意识,把握大众消费文化商品时的集体角色心理、精神娱乐和官能享受意识,把握社会的泛文化生活潮流以及读者的心理节奏,强化社会学、文化学和文艺学的综合研究,使之朝着健康有力的轨道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