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卸下彩装育蓓蕾——记东方歌舞团业余舞蹈学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30
第8版(副刊)
专栏:

卸下彩装育蓓蕾
——记东方歌舞团业余舞蹈学校乔然
乔然
星期天,东方歌舞团大院里很热闹,从上午8时到下午6时,350名小学生便从四面八方来到东方艺术辅导中心上课。教学厅里琴声琅琅,舞姿翩翩,教学厅外孩子们的家长谈笑风生,相互交流着自己的感受。面对这熙熙攘攘的红火情景,回想起办学之前的空寂闲散,辅导中心的主任郭保民和15位教员全都感慨万分。
1983年春天,改革的大潮涌来,给几十年一贯制大锅饭铁饭碗的国家级艺术团体以严重的冲击,开始尝试优化组合。一些青年演员组成演出队四处奔走,演出繁忙,而剩在团里的,“优”下来的,大多是40多岁的老演员。这些人因年龄所限不能再上舞台了。真是生不逢时!有人说,这就是命里注定。
可是有人不认命,东方舞蹈老将郭保民审时度势思索着,“优”下来的老演员艺术功底好,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全面,如果把这些人组织起来,面向社会开放,搞业余艺术辅导培训,一定会受到青少年学生和孩子家长们的欢迎。经过团里和文化部艺术局的批准,“东方艺术辅导中心”于1983年5月招生办学了,当时团党委的作法是“扶上马送一程”。大伙儿推举郭保民当主任,借了2000元,买了两台录音机,就开干了。第一次报名的中小学生竟多达500多人,经过考试挑选了艺术条件较好的200人作为第一期学员。由于对教员和学员都有严格的要求,辅导中心的学员经过半年多的培训,已经能够表演5段基本训练组合,排演3个中国舞蹈和3个外国舞蹈节目了。一传十,十传百,辅导中心的名声渐渐传开,报名的学员越来越多了。
事业站稳了脚根,老郭和教员们又合计开了新主意,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应该让他们多到社会上去实践。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早日上台演出,全都大力支持。日本花笠舞的草帽,在教员的指导下,家长们动手缝制;印度舞的脚铃,家长有的骑自行车,有的开着自己的汽车分头去采买线绳、尼龙纱;委内瑞拉舞蹈《小樱桃》的12套服装,教员们剪裁好,家长们争着带回家去赶做。不到两个月,道具就置备停当了。
1987年的教师节,东方艺术辅导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慰问教师的专场演出,孩子们表演的福建舞蹈《春雨》、傣族舞蹈《泼水姑娘》等,赢得了阵阵热烈掌声,其后相继被邀请参加各种演出。1991年还特别为台湾同胞开办了暑期舞蹈研修班。辅导中心现在已正式建为“东方歌舞团业余舞蹈学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