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抓住机遇 形成产业——记上海“尼赛拉”红外传感器走俏国际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31
第1版(要闻)
专栏:

抓住机遇 形成产业
——记上海“尼赛拉”红外传感器走俏国际市场
新华社记者 张学全
编者按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积极进行国际合作,将自己的高技术研究成果迅速产业化,很快占领国际市场,其利润雄踞各国同行业榜首,颇能给人启迪。
事实上,我们有许多像红外滤光片这样的科技成果,水平是相当高的。有些之所以不能迅速转化、形成产业,往往由于缺乏许多相关的技术、设备、经营条件和销售渠道。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科学研究的突破固然是根本,但要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中试,需要与风险投资和市场预测相结合,决定如何进行再次开发,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家和科学家在这方面形成共识,克服一些在合作过程中怕吃亏等心理,大胆探索,敢于试验,采取一切横向的、纵向的包括与国外的合作等,让有用成果迅速形成产业,去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素有我国红外技术“半壁江山”之称。30多年取得400多项重大成果,但大多数成果没能走出实验室。国内堪称一流的红外滤光片,便是其中之一。
只有指甲1/10大小的红外滤光片,能有效地从各种辐射中取出人们需要的光信息,抑制其它辐射的干扰。用它制作各类红外传感器,是国际市场的走俏货。但由于国内缺乏成双配对的传感器生产技术,一流成果难以变成产品,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正当他们四处奔走,寻找合作者时,日本陶瓷株式会社的企业家来到上海技物所参观,一下就被红外滤光片技术所吸引。双方一经洽谈,联姻之手紧紧握在一起。1986年9月,建立了上海市第一家高技术合资企业——上海尼赛拉传感器有限公司。
“尼赛拉”诞生后,立即运用日方提供的生产设备,先对红外滤光片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使滤光片的技术性能上了几个台阶,达到美国同类产品最佳水平。投产第一年便一炮打响。这年他们生产的47万套红外报警传感器,90%符合国际一流标准,并借日方的销售渠道进入海外市场。
1988年,“尼赛拉”生产的红外传感器外售量仅居世界第10位,去年已跃入第3位。去年,国际同类企业利润率仅为25%,而“尼赛拉”却高达32%。然而,中日双方经理对国际市场始终有个清醒的估计:世界上有10家大公司在竞相生产红外传感器,大都是有20多年历史的老牌劲旅。“尼赛拉”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获胜,不可坐吃技术老本,必须开发新的技术,扩大产业规模。
于是,这家以科研为先导的公司,推出了“干一个,研究一个,构思一个”的产品开发计划。公司每年提取10%以上的销售额,用于技术开发和改造,建立自己的新技术开发研究室。同时,再引进日本陶瓷株式会社的新技术,吸收上海技物所的科研人员参与新产品开发。
3年前,公司的拳头产品红外报警传感器十分热销,但预测表明热销势头将会大降温,公司马上开发自动传感技术,推出第二代新产品自动开关传感器。去年,市场风云突变,热销的红外报警传感器外销量从95%跌到10%。由于自动开关传感器及时担当外销“主角”,公司的产量仍高达240万套,比上年增长一倍。
时下,“尼赛拉”借用日方技术开发的第三代产品——超声波传感器,又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青睐,月销量已达30万套,产业化规模比去年进一步扩大。第四代产品将风行国际的高级玩具传感器、家电系列传感控制器,不久也将投入开发。他们雄心勃勃地说:“我们要紧跟国际新潮,力争世界销量第一。”
高科技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务必造就一支文化素养好、生产效率高的高技术工人队伍。“尼赛拉”公司还借用日方培养高技术人才的经验,每年派20名工人去日本接受6个月的新技术培训。
道理十分明白:创造一流成果,借用他人技术,形成宏大产业。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常胜不衰。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该公司全体员工不仅努力掌握了日方转让的技术,还挑起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重担。原来,生产传感器的原材料全靠进口,现有7成自行生产。今后3年国产化率计划达到9成以上。企业管理除日方有一二人参加外,现全由中方人员承担。过去,销售产品由日方负责,如今中方人员也扮演了主要角色。公司原定10年的生产计划已提前完成,去年所获利润为总投资的3倍。“尼赛拉”离世界市场的“制高点”越来越近,每当日方投资者向本国介绍上海技物所时,总是情不自禁地说:“我们找到一个难以替代的伙伴。”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