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借公款吃喝送礼损公肥私盐城市一批违纪者受查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2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引以为戒征文

借公款吃喝送礼损公肥私
盐城市一批违纪者受查处
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明文规定:严禁用公款请客送礼。可如今用公款吃喝招待、请客送礼的事仍随处可见。最近一个时期,盐城市人民检察院查处了一批利用公款吃喝送礼之机捞取钱物的案件。
假吃喝中饱私囊。盐城市郊区冈中乡农业公司用公款吃喝,实际费用为125元,而开回入账的发票金额却为870元,多报的745元被参加吃喝的人塞进了腰包。滨海县化工厂一厂长在即将离任之际,从饭店一次开回81张号码相联、总金额为1.7万元的吃喝招待费发票。这笔钱最后被有关人员分掉了。滨海县供销社系统下属的74个棉花收购站,每年在100余天的棉花收购期间,以集体名义吃喝的费用就高达六七十多万元。
一些单位把平时宴请来客的任务轮流交给个人具体承办,饭桌设在家中,最后单位以补助、奖金或其它形式予以冲抵。滨淮乡供销社主任吴某一次让手下人通过开具假棉花收购单,领出现金1.5万余元,以发奖金的名义支付当年由个人负责的宴请费用。
借送礼贪财得利。有个乡办企业为了求生存,在急需一批紧俏工业原料的情况下,决定由单位当家人徐某给县化工公司经理张某送上5000元,但徐某只给张经理3000元,另外2000元入了自己的腰包。
一些官欲熏心的人,为了能在仕途上不断升迁,不惜用重金铺路。大量行、受贿案例表明,他们大多是以集体名义用公款行贿。
大凡用公款吃喝送礼的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心态,那就是不吃白不吃,不捞白不捞。但具体的表现还有以下几种:
心存侥幸。他们认为,当今社会上公款吃喝送礼风盛行,借助这股风搞一些名堂,不仅可以躲过众人的耳目,而且还可以用种种堂而皇之的理由来加以掩饰。
攀比心理。能够用公款吃喝送礼的,往往都是一些领导者。他们平时靠固定工资生活,一般都比较清贫。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搞吃喝送礼,借机捞钱捞物,以使自己脱贫致富。
迫不及待。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是少数当权者心理的真实写照。现在企业的厂长、经理就像走马灯似地换人,轮到谁都没有一个长远打算,加之目前有关政策法律不配套,对厂长、经理缺乏应有的约束力。他们是干一年吃一年,捞一年算一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江苏盐城市人民检察院
孙宝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